“欢迎进入代码循环的世界。”4月22日晚,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暨第三届中法思想之夜沉浸式演出《莫比乌斯环》在北京三里屯CHAO·桥空间上演。演出以舞蹈为主的形式探究人类与科技的临界,反思当代人类生存的困境。
《莫比乌斯环》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联合制作的实验剧场作品,于2021年初由中法两方团队的艺术家与舞者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排而成。作品由“秩序”“操控”“狂欢”3个板块组成,呈现出在虚拟与现实中流转的人类看似具有真实的意识,实则永远处于代码的循环运算中。演出借助人体动态、环境空间的改变与沉浸式观演方式,启发观众思考工业、科技、信息等越来越多的“人工制造”与人类本体之间的关系。
《莫比乌斯环》艺术总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表示,“当日常生活充满纷乱复杂的信息,人类作为科技缔造者、信息传递者、生活主宰者,却又逐渐被自身的创造物无形地控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都在接受着种种考验。我个人更愿意把《莫比乌斯环》当成一个艺术的行动,而不是一个剧场的节目或者一台演出。它是开放性的,只有今天此时此刻,现场所有的观众进入了空间、参与了表演,才真正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所有的创意也因此完整了。”
《莫比乌斯环》此次是作为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暨第三届思想之夜活动的重点项目进行演出。 “经过3年的筹划,中法两方已经各自在线上完成了交换演出,这是特别能代表两国年轻人交流的一个案例。这场演出很多想法和互动都是中法两个学校学生和编导们共同努力的结晶。”肖向荣如是说。
在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之际,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一如既往地坚持文化对话并努力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莫比乌斯环》正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基于舞蹈艺术与教育资源互惠展开的创新成果。在中法两校之间的合作中,项目发起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副教授戴剑在谈到他前往法国里昂和在北京实地创排教学后的感受时表示,“外国舞者的个性都很强烈,我们的舞者共性比较强,所以当去编排一些具有共性和统一元素的舞蹈时,中国的舞者是更容易调整的,但是让外国的舞者做一样的动作是非常难的事情。国外舞者在认知一个动作质感的前提下,十分鼓励个体尽可能去释放个人的语言。”
在谈到国际合作如何帮助现当代舞教学时,戴剑认为,“国外对于什么是会跳舞的状态,相对来说标准会宽泛很多,在个性化方面具有优势。在国内,舞种的标准比较明确,所以我们的舞者在统一性上有优势,此外在身体控制技术和模仿能力方面比较强,肌肉变化的能力和可塑性非常高。双方在这些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作为中法高校艺术交流的一次跨时空尝试,《莫比乌斯环》不仅为两校提供了增进文化交融的契机,也促进了两校在舞蹈教育理念上面向未来的期待与想象。双方基于自身文化以及教学理念,深入探讨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等话题,为中法两校教育理念创新开辟了全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