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是壮族人民在壮族民间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经过几百年长期积淀而凝聚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形态,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根据地域、方言、音乐唱腔、表演技艺的差异,壮剧主要分为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云南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传承好和发展好壮剧,对于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打造体现广西民族风格和彰显广西文化气派的精品文化成果,推进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更好满足广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全国各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和重点领域。历史悠久的壮剧艺术与磅礴发展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壮族民俗文化和旅游景区、带动旅游产业振兴的作用,更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和消费群体,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壮剧+旅游”给壮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为壮剧艺术拓展生存舞台、开阔新的市场,让壮剧艺术走出狭小的传播空间,扩大壮剧爱好者的群体数量,提升壮剧艺术的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广西通过打造“壮剧+旅游”这一新业态,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旅游文化内涵与品位,为文化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壮剧+旅游”新模式、新赛道的探索,有利于推动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更好激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广西以文旅融合赋能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借助旅游发展平台创新和发展壮剧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壮剧艺术主要依靠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这种传播的方式受到场地的限制,传播速度较慢,受众面较小,不利于其快速传播。因此,壮剧借助文化旅游这个平台,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创造性地融合北路壮剧、南路壮剧以及壮师剧各家之长。例如,壮剧艺术可以借鉴“印象刘三姐”这一成功的表现形式,结合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故事发生地打造实景演出剧目,吸引广大游客参与观看。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壮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把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在游客眼前;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游客对广西壮剧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悟,帮助壮剧这一传统艺术快速传播,扩大壮剧艺术的文化影响力。
二是保护和培养新一代壮剧艺术传承人,挖掘和拯救传统壮剧曲目清单。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核心要素在于壮剧艺术的传承人。只有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壮剧艺术传承人队伍,才能做好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壮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艺术传承人作为壮剧艺术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需要保持壮剧艺术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需要在壮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中得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从而促进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做好现有壮剧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学校培养等方式大力推进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此外,对于壮剧艺术的经典曲目尤其是一些濒临消失的曲目,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快进行拯救性的挖掘和保护,把经典曲目及其内容通过视频、录音和文字等形式进行整理,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再对经典曲目进行复原和传承。
三是与时俱进地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剧。在做好传承人和经典曲目拯救保护的同时,壮剧艺术还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实际,与时俱进地打造一批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新剧,进一步扩大壮剧艺术的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广西在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广西大量优秀机关干部下到扶贫一线,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帮助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依托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广西壮剧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时代新剧,如《黄文秀》《第一书记》等。这些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新剧,有力地扩大了壮剧的文化影响力。作为壮剧艺术传承人,需要进一步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创作出一大批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的壮剧艺术精品。
(作者胡雪芹、文凤平系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本文受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20年度开放课题“滇黔桂边革命老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JDC0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