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
奏响多瑙河畔的“钢铁交响曲”
作者: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多瑙河之波》剧照 张学军 摄

  “朋友是时间的果实。不论我们从哪里来,信仰如何,现在,我们都站在多瑙河边,共同接受冰与火的洗礼,是命运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多瑙河还是我的家乡陡河,最后都会奔流入海;无论是哪里的冬天,也都有春天紧紧相随。我们可以打破多瑙河的坚冰,也一定会融化彼此的隔阂。”在剧情的高潮处,剧中的主角唐栋这样一番真情告白,打动了无数现场的观众。

  4月16日、17日,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河北省话剧院创排并演出的国际工业题材话剧《多瑙河之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精彩亮相,参加“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该剧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多瑙河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承载着航运发达的欧洲文明和中东欧历史文化。位于多瑙河之畔的塞尔维亚是近年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合作国家。话剧《多瑙河之波》以中国河北钢铁集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为故事背景。河钢塞钢的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后因经营不善而连年亏损。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并在短短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5000余名当地员工重返工作岗位,而带领钢厂成功转型的是一个仅有9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他们坚持不懈,辛勤付出,中国伙伴以更长远的计划、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更成熟的发展理念,赢得了当地同事的信任。2018年,河钢塞钢首次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优秀钢材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话剧《多瑙河之波》是一部较少见到的“硬核”的国际工业题材新创话剧作品。但在“硬核”的背后却有着脉脉温情。“温情”一方面来自与塞尔维亚朋友们朝夕相处结下的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则是对远隔万里的亲人们的思念和愧疚之情。这两方面在剧中都有着饱满而又动人的展现。全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意出发,以诗化的语言,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讲述了中塞双方在“家国情怀”的相通相融中,从不理解到成为朋友,在多瑙河畔书写下“中塞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该剧的编、导、演主创团队均来自河北省话剧院。河北省话剧院院长、《多瑙河之波》的编剧、导演黄平安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了这个很好的题材,深受触动的他于2019年去塞尔维亚进行了深入的采风创作,切身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刻体察了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在当地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多瑙河之波》自启动创作以来,剧本六易其稿,舞美、音乐、造型持续打磨,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剧作日臻成熟。专家们认为,这部剧在选题上视野开阔、格局宏大,锐意挑战国际题材话剧创作,以世界为舞台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天下胸怀,探索用话剧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在话题处理上植根现实、大胆开掘,借助精心设计的情节转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巧妙熨帖地处理了环保、工会等敏感话题,鲜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国企在海外发展中面对的陌生文化语境。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剧中的所有角色全部由河北省话剧院90后青年演员担纲,年轻的演员团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而角色的年龄感和身份感、陌生的行业、跨文化的语境等,对于这些青年演员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成长机遇。由河北省话剧院青年演员赵海硕和吴雪岩领衔饰演的主要角色唐栋、瓦拉达都带有丰满的人物弧光,特别是唐栋所传递的“仁义礼智信”中国价值观,闪烁着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人性光辉和君子之风,彰显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风格化地实现了屏幕、影像与装置的有机统一。极具质感的影像以象征性手法、风格化色调、流动于屏幕之上,搭配塞尔维亚风格的主旋律与和弦,完成了富于工业美感的舞台表达。《多瑙河之波》的舞美设计黄楷夫特别提到了“现代感”,他认为这部剧展现出来的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工业题材实景呈现的钢花飞溅的钢铁厂印象,而是一种融合、先进、有着深厚情怀和感情交流的现代化工厂样貌,在他看来这部剧与河北省话剧院之前上演的另一部讲述百年前“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话剧《詹天佑》仿佛是“姊妹篇”,同样是讲述“工匠精神”,拼搏奋斗奉献的故事,却在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以及重工业巨大变迁的维度上,展现出不同的样貌和状态——正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伟大的祖国,才有着大船出海的自信,这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