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2》:书写在太空的科幻史诗
作者:杨辰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流浪地球2》开局便赢得了良好口碑,让不少观影者心怀澎湃又意犹未尽地看完,而我亦是当中一员。因前作的珠玉在前,对本部作品自然是满怀期待,而结果也果真不负所望,甚至青胜于蓝。记得电影中有一句描述计算机升级的台词叫“迭代”,而在这里我却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迭代”,如果说2019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那么2023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则完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迭代”,这样的“迭代”,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工业化的实绩,亦是国之重器力量的彰显,郭帆携手刘慈欣,在文本蓝图之上,与剧组人员一起,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次超越文本的生动演绎,科幻点燃梦想,这样的“点火”,为星际太空留下了一首具有东方内核的中国科幻史诗。

  《流浪地球2》何以令人震撼?除了衔接上一部“带着家园一起流浪”的惊奇构想,电影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新科技产品也富有亮点,如直通方舟空间站、令人震撼不已的太空电梯,双足神经感应控制的作业机器人、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无人机战群、可以调转喷射口垂直起降的歼20、迭代量产的量子计算机等,可贵的是,与童话天马行空的不羁想象不同,这些科技产品,大多是基于现有技术的合理猜想,有些甚至在现实中已经存在,只是技术还没达到电影中展现的水平。如“太空电梯”的设想,太空电梯的概念最初由俄罗斯著名火箭科学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他设想了一个建立在巨塔顶端的“天空城堡”,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78年出版的《天堂之泉》中,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描述出对太空电梯的构想,人们可乘电梯去太空观光并运送货物。1970年,美国科学家罗姆·皮尔森进一步完善了太空天梯的设想。1999年,美国宇航局马歇尔中心的先进办公室发表了《天梯:太空的先进基础设施》一文,标志着天梯将从幻想走向现实。2005年3月,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太空天梯已成为世纪挑战的首选项目。2012年,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前工程师迈克尔·莱恩创办的电梯港集团提出该公司计划用现有技术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太空电梯,并表示这一想法能在8年内成为现实。同年的日本建筑公司大林组提出太空电梯“东京天空之树”计划,目标是将游客送入距地面约合3 . 6万公里的太空。太空电梯的缆绳将与太空中的一座空间站相连,根据其计划,太空电梯梦想有望在2050年成为现实。而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已然看到了太空电梯运行的实景特效,让“耳听为虚”的科幻迷们体验了一把“眼见为实”的震撼,也看到了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及整体实力的象征,这怎能不算另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实力展现?

  这里还有一处细节,就是太空电梯的雏形概念让人联想起《圣经》中的“巴别塔”,我们知道“巴别塔”的故事中,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但最终因为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人类自此各奔东西而计划失败。但故事中的“同声传译”耳机,让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领航员实现了即时性的沟通,打破了“巴别塔”的咒语,也为全球人类团结合作实现这通天的“移山”“逐月”计划埋下了伏笔,在这背后体现出了科学无国界的协同科学精神。

  《流浪地球2》何以令人感动?事实上,电影中令人泪崩的点有很多,这也是与原著文本差异较大的地方,《流浪地球2》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上一部的温情风格,这也让原本紧张的“倒计时”节奏,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特性。在《流浪地球》中,姥爷韩子昂和孙子孙女的脉脉温情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在这一部中,情感展现变得更加多样化,它们就像科技齿轮间的润滑剂,参与调和着全局的节奏,从而也凸显出机器与人类的区别,刘父刘母的伉俪之情、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之情、如父如子的师徒之情、父爱无边的执着之情、相濡以沫的战友之情、后辈对前辈的敬重之情等等,这些情感被细细密密地织进这场宏大叙事的编年体科幻史诗中,总有一点戳中观众的内心。它们,有的在语言中表达,如电影中王智饰演的刘母在弥留之际说出的那句“我在,我一直都在”,表达了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这句台词也被编入了刘欢主唱的电影主题曲《我在》中循环往复,歌声中满怀的情感令人动容,仿佛为了纪念那将“生”的希望留给后代、留给他人的牺牲者们。有的则无言无声,只需要个把动作,便被默契地理解,如恐怖袭击平叛后,黑人小哥在担架上对刘培强的询问摆出双手过头的爱心姿势,还有张鹏对刘培强的三下“戳头”动作,循着情节,我们知道其中有责怪、有担心、有惦记以及无法言说的惜别。而全片最沉重的父爱应该是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对女儿丫丫的意识上传,宁可被捕入狱,舍弃进入地下城的存活机会也要将承载女儿意识的硬盘插入550C,“数学派”的“数字计划”与“现实派”的“带球流浪”分歧,是恐怖袭击发生的缘起,这与刘慈欣原著“飞船派”与“地球派”的内讧有所区别,矛盾的焦点集中于两项技术的博弈,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可以说更硬核,也更内化了,但也正是这个契机,让地球的流浪最终达成了“数字+飞船”的组合模式,由此也让人深省。电影对于超级计算机、AI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掌控,结尾MOSS的对白包括彩蛋似乎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串发人深思的省略号,我们究竟如何对待尚留的悬念?而这也是影片让人意犹未尽之处,让人期待下一部的续写。

  最后,《流浪地球2》何以具有东方内核?安土重迁,心系家园是中国人传统的纹理底色,这点在《流浪地球》和原著中已有彰显,本部在此基础上,则加入了更细节化的处理。如电影开篇,并非由一系列炫酷科技博人眼球,却由一段很有“人情味儿”的中国传统特色视角切入,沙溢饰演的师傅张鹏带着吴京饰演的徒弟刘培强,在刘父刘母坠机的地方烧纸祭奠,“烧纸”是中国人缅怀逝去亲人的古老传统方式,这一习俗在今天的中国百姓生活中依旧延续,无关科技迭代,却恰如其分地抓住了古老东方文明的那个结,那份无论科技发展得多酷,人类依旧不曾忘本的情怀。而沙溢那略显幽默的东北方言,韩朵朵气急的一句上海话和弥留归家的心愿,再次强化了这种故乡情结,张鹏描述的夜市小吃,亦是饱含烟火气的地域情结,此外,还有台词中的那些古谚古诗:“自古忠孝难两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还有那牵动万千游子的“中秋节”,一笔笔都在复刻着东方内核和中国韵味。

  电影结尾李雪健老师的一句台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当下,跨越未来。”而科幻正是激发这份勇气的引燃剂,《流浪地球2》,就像一位点燃我们这份勇气的领航员,引领梦想,照耀未来,在星辰大海中,书写下中国科幻的史诗。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委员,长春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