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新排剧目《长椅》即将上演
“要让观众看到的是外国戏,但不是外国事儿”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实习记者 陈雨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人艺新排剧目《长椅》媒体见面会日前在北京人艺曹禺剧场举行。该剧艺术指导、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导演杨佳音,演员于震、辛月等主创亮相发布会。《长椅》将于9月19日正式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长椅》是苏联剧作家盖利曼的名作,曾作为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片断被反复排演。此次北京人艺新排该剧,力争通过经典文本观照人与情感的复杂侧面,同时更注重将其置换至当代语境,拉近名作与观众的距离,进而充分释放小剧场的沉浸感受。

  “长椅”曾经是文学与戏剧当中非常著名的载体,法国作家居伊·福瓦希的作品《心心相印》、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作品《动物园的故事》等,都包括了有关“长椅”的意象。

  据冯远征介绍,此次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排演剧目《长椅》,是为了纪念中国小剧场话剧诞生40周年,也是为了实现与历史的对话。这部戏的排练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目前各项计划都在稳步推进。“我相信观众看完这部戏不会失望,首先它的剧本基础非常扎实,两位主演都是剧场中处于最佳时期的‘中生代’演员,希望他们之间能够有很好的协调。”冯远征如是说。冯远征表示,从剧院的领导到剧院各部门,都对这部戏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对于行业新人也给予了非常重要的信任。“我们在剧本当中,读出的是哲学的命题与人性的内容。我们希望这部戏的表演能够承载更多可能性、承载更多的内容。”

  此次《长椅》的主演由于震、辛月担纲。剧中的角色没有名字,只有第三人称的“他”和“她”。主演于震表示,此次参演话剧《长椅》,与参与其他话剧排练的经历截然不同。“孤独的人外表都是强大的。”在于震看来,《长椅》这部戏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两个主人公的孤独,正因为孤独的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发泄口,才会不断说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渴望,“我们越排练越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东西。”辛月表示,剧目的台词量很大,两个演员要撑起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表演内容,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觉得这个戏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话剧’。”主创团队在前期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剧本口语化的工作,目的是让观众能看得懂,不会觉得离生活很远。排练《长椅》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于震与辛月扎根在剧院,不断讨论更好的表演方式,“我们经常从这里穿过,旁边有很多人,我们脑子里还在想着这部戏,就旁若无人地走过去了。”辛月说。

  导演杨佳音将《长椅》概括为“一张公园的长椅、一对孤独的人在这里重新邂逅,在此追溯过往,控诉现实,期许未来”。杨佳音认为这部戏很难,最初剧本只有《外国剧本选》当中的译本,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要让观众看到的是外国戏,但不是外国事儿。”虽然将剧本语言做了重新调整,但这种改动又不是完全的本土化,要在保留原作味道的基础上,有一种发生在身边的亲切感,能够让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将剧中的人和事自然带入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中。“这部作品揭示了人的困境,也许是生活的无趣,也许是现实的挤压,生活有的时候是有些没道理的。”杨佳音说道,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许寻求生活的真相不是唯一目的,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去给出自己的解释。

  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此次排演话剧《长椅》,还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今年6月,北京人艺原院长任鸣因病去世,主创团队希望能够圆满完成任鸣生前的计划与安排。“任鸣院长可以说是我们的恩人,听说这是他的意愿,我们就想着一定要尽力把这件事去完成好。”辛月如是说。

  作为国内小剧场戏剧创始之地, 40年前北京人艺上演的《绝对信号》成为业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小剧场作品,由此为我国戏剧创作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9月19日,《长椅》将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三层人艺小剧场演出,相比当年,新的人艺小剧场硬件条件更加优越,新戏的舞美效果也将给观众带来惊喜。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