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马巍创作的西安方言歌曲《文化》系列,作为西安电视台方言剧《狼人虎剧》的片尾曲,曾传遍西安的大街小巷,好多外地人因此而来学习西安方言。他的作品带动和影响了后来的歌者以及西安方言歌曲的发展。
马巍从小在西安市南院门芦荡巷的一个大院里长大,父亲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被分配到外地做小学音乐老师,他的童年是和妈妈、妹妹一起度过的。由于从小“没人管”,所以形成了一种奔放不羁的性格。稍微懂事了以后,妈妈偶尔会带着他和妹妹去爸爸那里探望。上世纪70年代,父亲所在的小学兴办文艺班。看着爸爸带领着小学文艺班的同学,排练、演出《红色娘子军》《珊瑚颂》《渔家姑娘在海边》等作品,马巍幼小的心灵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现在听到这些歌曲时,自己心里依旧澎湃。由于妈妈还要上班,所以他每次在文艺班待的时间都不长。父母都很忙,因此在马巍小时候,并没有机会专门学习一门乐器,每天就是在街道上玩耍。
日子到了1984年秋,爸爸调回西安。由于当年高考升学率非常低,所以马巍打算高三毕业就去当兵。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马巍碰到一个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吹圆号的亲戚,聊着聊着,亲戚得知他热爱音乐的情况后,建议他去学一个冷门乐器——大管。那时的国产大管售价800元,家里根本掏不出这么多钱,因为父母每人每月的工资才40元左右。所以亲戚带着他去咸阳的工厂乐队里,找熟人借了一个,回来就去西安音乐学院找老师学。这时,马巍遇到了他的恩师——米和平。
米老师教得好,马巍学得快,转眼就到了快高考的时候了,按常理说学大管才4个月,一般人连长音、指法都没学完呢,马巍却凭着过人的音乐天分,完成了考试曲目:音节、练习曲和一首奏鸣曲,还完成了和钢琴伴奏、乐理和视唱练耳。1985年4月5日,经过初试、复试,马巍顺利通过西安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说来也有运气成分,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那一届没有毕业生,本科85级全是外部考生。等到8月拿到西安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马巍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
1985年9月,马巍进入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开始由于基本功练习时间太短,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凭着天资和勤奋,他大二下学期就开始明显进步,并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下乡慰问演出等。同时,他还开始学习唱歌、创作,写出了《黄昏的芭蕉叶下》等原创歌曲,并参加各种比赛。随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毕业考试中,他取得大管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
毕业后,马巍进入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音乐编辑。才工作没几个月,领导就安排他与另外三人去创办一档综合生活栏目《工余半小时》,并在每天中午12点的黄金档播出。马巍负责全组音乐编辑并要独立完成周日的编排稿件。对于一个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写作是个难题。他开始写的稿件都被退回来重写,经过一年的磨练,加之老编辑的鞭策、指导,他终于对写作得心应手。
截至目前,他创作的歌曲多达上百首,作品的质量也不断飞跃。如今,他正在向更高的领域挑战——创作新的器乐曲和一部交响乐作品《回归》。他希望,通过音符和文字,带给观众更多美好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