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延安文艺红色基因
接过父辈的旗帜向前向前
——军旅话剧《向前向前向前》创作心得
栏目:创作谈
作者:郭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向前向前向前》剧照

  军旅话剧《向前向前向前》以“军歌之父”郑律成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在1937年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原本是朝鲜义烈团成员的郑律成受中国革命精神感召奔赴延安,在延安精神的塑造与革命爱情的感化中,创作出《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的传奇故事。该剧横跨数十年的时间长度,以人物故事为切入点,展现了郑律成不断向前的峥嵘岁月及其后辈继承遗志再出发的心路历程,对军歌背后的创作故事展开诗意抒写。今年,在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2019级军旅戏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笔者与军事文化学院创演系军旅戏剧影视表演教研室的另外两名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创排了毕业剧目《向前向前向前》。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这部剧的创排过程是一次难得的创作实践,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辈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力量,从中收获了珍贵的创作心得。

  还原历史精神,凸显人物命运

  这部剧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戏剧创作,这一类的题材因为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且年代较近,所以剧本在创作中“真实度”的拿捏是一个难点。如何更好地将他的音乐故事搬上舞台,如何更好地通过他的音乐作品表现革命青年火一样的热情和信念,又如何更好地将他的音乐化成我军英勇的革命斗志和必胜的决心?面对这些问题,在剧本的创作和构思中,我们想应该在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引入创作想象的艺术虚构。我们将全剧的主题确定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郑律成为代表的青年人,用自己的“武器”谱写了一首首英雄的旋律。全剧的叙事通过两条线索展开, “主线”为郑律成的故事线,在这条故事线中,我们通过事件强调了郑律成的两次“选择”,其一是从上海到延安,在朝鲜义烈团监听日本人电话的郑律成,受到冼星海音乐的启迪,毅然选择奔赴延安;其二是郑律成在延安受到八路军战士们的感染,从革命的后方延安投身到抗日杀敌的战场太行山,用音符谱写了永不磨灭的抗战旋律。与此同时,全剧的辅线为郑小提的故事线。对于这条故事线,我们将其更多地定义为“成长”,郑小提也代表了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 ——接过父辈的旗帜,投身到部队的文化事业中去。

  由于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限制,以及戏剧本身所要求的集中统一的创作原则,我们对于剧中人物进行了必要的合并和删减,保留了对郑律成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细节。例如,我们把带领郑律成到延安、感染郑律成创作出《延安颂》的莫耶,融入到郑律成日后的爱人丁雪松身上。在这场戏中,郑律成看到了千千万万像丁雪松这样的有志青年投奔延安的决心,于是不顾身上的伤势,在奔跑中哼出了《延安颂》的旋律。再比如,我们保留了历史中用石子击打地面来创作军歌的细节,在这一细节中,我们又加入了小战士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画面,共同烘托了郑律成创作出《八路军进行曲》这一重要事件。总之,无论是剧本创作阶段,还是二度排练阶段,在尊重重要的历史事实和重大历史节点的前提下,合理加入想象的艺术虚构,力求还原历史精神,凸显剧中人物的命运。

  扎根生活,突出人物的舞台情感

  戏剧艺术的舞台处理原则要结合剧本的题材和演出的剧场综合考虑。以往的主旋律戏剧往往更多地采用镜面舞台的设计,演员和观众由一堵看不见的墙而截然分成两个区域。这一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地点等因素,我们借鉴了中国戏曲虚拟、写意化的美学特征,更多地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展现环境。在舞台上搭起长形舞台伸向观众席,成为主要的表演区域,同时舞台上借助了可移动的麻袋这一具体的实物道具,通过麻袋的不同造型表达不同场景的转换。如第一幕指代了20世纪30年代的米肠店,第二幕代表了树林,第四幕成为了出征前的装备等,这样在舞台总体语汇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舞台布景象征性地自由转换,确保演出艺术的完整与连贯性。

  同时,我们也改变了舞台的观演关系,让观众席三面环绕舞台,使得观众的观演关系由二维平面转为舞台表演的三维立体,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突出了演员的表演。这样做,一方面是想突破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隔膜,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与融入感;另一方面,舞台从平面镜像转向立体的雕塑品,让观众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演员的表演。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加突出演员的表演,更加突出剧中人物此时所产生的舞台情感。

  由于舞台观演关系的改变,对于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三面观众的舞台上,就像舞台的每一个角度都布满了摄像机,这就要求演员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瞬间都要紧紧地站在剧中人物的情境里,都要生活在人物的自我感觉中,这种沉浸感、生活感,希望由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其次,舞台更为空旷和灵活,这就要求演员要灵活适应舞台变化的需求,充分利用舞台无支点,可又恰恰都是支点这一舞台特征。如在第二幕第二场戏中,表现郑律成与丁雪松相知相识的过程中,郑律成被眼前鸟鸣声吸引,二人由追赶到奔跑,再到登上山顶看到延安等一系列场景的转换,演员充分利用了舞台的假定性,以及舞台就是支点的特征,把不同场景下人物的心境和关系,通过恰如其分的、准确的舞台动作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再次,对于演员内心的要求更为真挚、更为准确。由于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任何的舞台虚假都会影响到观众的感受。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准确、干净,力求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完整生动的人物精神世界,使得观众看后受到感染和启发。

  作为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仅仅懂得表演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戏剧是综合艺术,虽然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中心,但是演员不仅要懂得表演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文学、剧作、导演、舞美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规律和创作过程,懂得如何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共同帮助自己创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说,这一次的创作过程,以原创作品入手,搭起了戏剧不同领域的学习探索和沟通桥梁。同时,这次的戏剧创作也同样是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在创作中,为了寻找和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我们深入生活,积极为创作搜集资料、整理素材,从郑律成的家人朋友以及作品中了解到郑律成的点点滴滴,同时在创作中不断打磨、努力追寻。

  作为新时代军队的文化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汲取延安文艺前辈们所留下的“到人民中去,为人民创作”的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蓬勃的精神力量,以扎根生活的浓厚基础和饱满的创作热情,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演系军旅戏剧影视表演教研室讲师、话剧《向前向前向前》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