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时代意蕴
栏目:艺术教育
作者:沈黔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可视听化呈现方式,具有塑造灵魂、引领风尚的重要价值。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高校学科体系中的一大门类以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已逐渐成为回应时代关切、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高校艺术教育承担着实施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重经济的社会环境和重技术的教育环境影响下,高校艺术教育极容易被功利化和实用性价值裹挟,从而一味强调艺术技巧和技能培养,为艺术而艺术,忽视艺术在精神熏陶、心性涵养等方面的作用,弱化艺术审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判断和积极人生理想的教育功能,使“艺术教育”异化成“技能教育”。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错位必然会误导其发展方向,影响和制约整体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在回溯和归依价值本源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和拓展其内涵,从“实用功利”的遮蔽中解放出来,从“技能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具有创造性和全面文化心理结构人才的目标,并真正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从审美教育到传统文化教育

  艺术离不开对“美”的探寻和承载,因此审美是艺术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也是传统高校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甚至学界有“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的观点。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基本目标指向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评判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使个体能够全面感受和传播艺术美。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美而美”,而应侧重在审美中加强文化素养培育和对民族文化继承、传播意识的培养。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不能窄化为美感教育,其核心价值应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中华美学的根源,滋养着中国艺术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艺术教育天生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二者在相互作用中深刻体现民族的生存境遇,凝练出社会群体的精神特质。高校天生具有文化属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组织,高校教育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职能,同时也应以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历史使命。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发挥其学科价值,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传承和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得以弘扬。由“审美教育”到“传统文化美学教育”的回归,是高校艺术教育价值的时代遵循以及高校艺术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是树立文化自信心态的需要,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实现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

  众所周知,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两种价值目标。高校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表现为通过让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创作规律与方法,实现艺术表达的得体、自由,它有助于学生获得有力的工具去掌握历史经验、学会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则表现为对学生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探究生命、自由、信仰等艺术精神,它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有学者认为,当今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平衡这两种价值目标,而是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发展成为过度追求工具价值的功利主义教育。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与冲击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诉求偏向于过度追求艺术教育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技术合理性成为一切行为合理性的标准,忽视了其独有的对精神的引领、对自由的探究和对人性的浸润,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割裂。事实上,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因此凡技术教育必有人文知识的介入,凡人文教育倡导和技术因素交涉,完整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技能并充满人文智慧的。高校艺术教育更应破除工具价值的主导性,在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表达、艺术语言提升、艺术形式创新、艺术技法运用等能力外,同时注重发挥艺术独有的精神生产价值,培养受众“对人的和谐自由,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生活的充分肯定和对人的超越自我功利,走向和谐自由的群体生活的感召”。工业文明以来,工具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精神世界因缺乏信仰和心灵依托而日益匮乏,高校艺术教育应回归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改善人类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的同时发挥艺术教育的精神重塑功能,实现全面而完整的人类生命存在的优化。

  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根据国情与时代要求而设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应更加精准地把握艺术在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回答解决时代之问、繁荣和兴盛中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扎根中国文化传统,强调精神层面价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高校艺术教育还应坚持“大美育”视角,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美育等方式,发挥艺术在各科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潜能;并将审美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厚土壤,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