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坛巨擘罗伯昭的家国情怀
栏目:聚焦
作者:博一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铜元试铸样币

  在“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的结尾处有一面铭记墙——大大的显示屏上划过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那是从1912年至今,所有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藏品的藏家和学者的名字——如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143万余件藏品,成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收藏展示平台,而构建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藏品体系离不开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慷慨捐赠和热心支持,他们衷爱中华文明,勇于化私为公,自觉将个人绵薄之力汇入文化繁荣发展的壮阔洪流之中,罗伯昭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罗伯昭,曾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与方若、张叔驯并称“近代泉家三杰”,有“北方南张巴蜀罗”之美誉。1957年9月,罗伯昭将其收藏的15431件文物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至1965年,又先后捐赠文物70余件(套)。罗伯昭捐赠的钱币通古贯今,兼及中外,品相极精,版别丰富,与其他泉家捐赠的文物共同奠定了国博钱币类藏品的基础。202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放的中国古代钱币展就展出有罗伯昭捐赠的钱币藏品逾400件。

  在建馆110周年之际,为纪念罗伯昭将“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别策划了此次展览并于近日举行,展期预计3个月。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工作,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示和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络。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铜元试铸样币、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银币金样、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红军布币……展览突出罗伯昭藏品特点,挑选罗伯昭代表性的钱币藏品140余件,以时代顺序展开,涉及中国古代钱币、外国钱币、革命根据地货币等,体现出罗伯昭收藏的系统性。另外,罗伯昭重视珍稀版别钱币的收藏,本次展览也特别选取了部分特殊版别的钱币进行展示,通过钱币正反图像及钱币学术语解释,向公众介绍钱币版别知识等,普及钱币学常识,让更多人了解钱币收藏及钱币研究。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红军布币

  罗伯昭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同时也致力于钱币学的研究与推动。1940年后他迁居上海,拒绝一切商业活动,潜心钱币学研究,宁愿变卖房产维持生活,并与其他泉坛藏家、学者共同创办了我国近代钱币研究组织——中国泉币学社,主持出版《泉币》杂志32期,发表百余篇学术文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钱币学研究的发展。罗伯昭是学社重要的出资人,当时学社的活动也都是在他家进行的。展览的第一单元展示了罗伯昭参与出版的《泉币》杂志等重要出版作品。展览策展人李雪介绍,“从正面看其封面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刊物比较厚,到了抗日战争晚期,由于物价飞涨,出版物的成本随之增加,到最后一期是比较薄的,也是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出版经费。”

  “余之志愿,再期十年收集,十年作谱,谱录既成,然后以全部藏泉,公诸邦国,海内贤俊幸赐教焉!”罗伯昭曾如此愿望,而他也是如此做的。他不但捐献个人珍藏,还时刻留心新出文物的情况,多次向博物馆提供文物线索,并第一时间收购珍品,旋即写信细述藏品价值所在,表达捐赠意向。20世纪50年代,他听闻疏浚西湖时发现难得一见的圣宋通宝、永光钱等,即刻重金购得,随即来信介绍新得,连称“绝品”“绝品”,并表示“拟全部赠献贵馆”。见到首次出土的晋代青瓷羊圈时,新收到甲骨、玉器、“胡文明”款鎏金铜盒时,总是第一时间写信到馆里,为丰富馆藏不懈奔走。他还协助中国国家博物馆及其他文博机构征集包括革命文物在内的众多珍贵文物,同时还推荐其他藏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罗伯昭在捐赠之前曾请名家对捐赠钱币进行拓印,之后这些泉拓也随着罗伯昭藏品一起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次展览展示了一套75册的《沐园泉拓》 ,观众可以通过一册册泉拓体会到罗伯昭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爱国情。

  这些学者、藏家的收藏像涓涓细流,日积月累汇聚成河,丰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力求将每一件捐赠文物保护好、研究好、展示好。在罗伯昭捐赠后的65年间,历代国博人在钱币藏品体系建立及完善、钱币鉴定、钱币学研究及交流、钱币研究人才培养、钱币展览展示、钱币知识普及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钱币数量已超过20万件,是馆藏文物的重要品类之一。

  “现在有近500件罗伯昭先生捐赠的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展览中对公众展示。对于罗伯昭先生的捐赠不仅仅是在一个展览中展示一下就结束了,更有意义地是,罗伯昭先生捐赠的藏品和其他的馆藏一起,共同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李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