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个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堂吉诃德”
——访电影《纸骑兵》编剧、导演范小天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由范小天、陈聚之执导,范小天、焦欢编剧,根据苏州籍作家苏童的《骑兵》和《纸》两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纸骑兵》,是一部带有深深苏州烙印的电影作品,也是核心主创范小天近年来一直在构思、谋划的“印象·南方作家电影”概念的首次创作实践。影片讲述了贫穷的罗圈腿少年左林为实现骑着马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方走一下的梦想而经历的一系列动人故事。日前,《纸骑兵》获得第55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雷米奖最高奖——评审团特别奖。此前,该片还曾在第1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第4届平遥国际影展、第16届中美国际电影节、第11届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p>
<p>  在苏童的小说原作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设定——有罗圈腿的少年想当“骑兵”。“我们觉得这个设定特别好,因为它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普通人能不能有调皮的、好玩的甚至是让人感觉‘脑子坏掉了’的梦想?还有,普通人的梦想值不值得被肯定?”范小天坦言,有梦想的普通人,就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一样,往往会四处碰壁。“在很多人眼中,堂吉诃德只是一个笑料;但我们认为,堂吉诃德也可以被理解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败犹荣的英雄。”在《纸骑兵》中,男主角左林身处社会底层,却依旧仰望星空,“我们希望把他塑造成江南水乡的堂吉诃德、中国当代都市的堂吉诃德。”</p>
<p>  顾名思义,“印象·南方作家电影”涵盖了“印象派”与“作家电影”两个理念。一方面,范小天尝试以印象派的表现方式创作电影,“就如同梵高画向日葵、莫奈画睡莲,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客体在他们脑子中的印象”。范小天表示,“影片中的左林、阿正和青青等几位主要人物,互相之间也许并不理解,甚至永远不可能相互理解,但我们试图在影片中呈现每个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观众传统欣赏习惯和审美经验的挑战。”</p>
<p>  在《纸骑兵》中,范小天尝试了很多具有不确定性的情节安排,不进行纯现实主义的描绘,而是融入了一些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左林从钢架上跌落后,有的观众认为他死了,有的观众认为他还活着,我们没有做确定的处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左林是活在自己快乐世界里的人,他没有报复心——他知道报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希望通过影片传达这样的悲悯情怀。”在影片结尾,范小天让左林骑着送葬的纸马飞了起来。“通过这样的超现实手法,我们想告诉千千万万像左林一样的普通人:也许梦碎比没有梦更痛苦,但不管梦碎带来怎样的痛苦,人还是要有梦。”</p>
<p>  所谓“作家电影”,是试图以悲悯的、独特的目光,去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我们会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思考:人物是从什么样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的?他所作所为的精神根源是什么?他如何面对人生无穷无尽的误会和错位?他在挫折和困境中何去何从?”范小天阐释道,“不管是根据小说改编还是原创剧本,我们都尽可能在电影中追求独特的主题并赋予作品强烈的个人风格。平庸的、没有创造力的电影,不能被称为‘作家电影’。”</p>
<p>  在范小天看来,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年代的故事,都不会局限于故事本身发生的时代和环境,而都与人类当下的生存紧密相关。“真正优秀的作品,除了形式上要好看,更重要的是人物得有根、作者心里得有悲悯之情。”他透露,未来“印象·南方作家电影”将推出包括“乡村史诗三部曲”在内的一系列作品,以艺术化的影像表现苏南地区独特的乡村生活、真实历史和现实发展。</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