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与黑》剧照 董天翼 摄
“关于《红与黑》,仅这个名字背后就埋藏着无数个问题。‘红与黑’代表了什么?象征了什么?潜藏着什么?闪耀着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排练过程中不断在探寻的问题。”3月9日至13日,由孟京辉执导,梅婷、张弌铖领衔主演,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演员共同出演,改编自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同名小说的话剧《红与黑》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这也是继2021年作为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首演以来,话剧《红与黑》开启2022年全国巡演之旅的第一站。
小说《红与黑》自1830年首次出版以来,不仅赢得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也被歌德称之为司汤达最好的作品。司汤达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阴谋、命运与人性这些复杂难辨的议题之上,用近50万字描摹主人公于连的一生。孟京辉带着对这部百年经典的敬畏和热爱,与德国著名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凯撒合作,开始了话剧《红与黑》的创作。孟京辉坦言,大学时期首次读《红与黑》的时候,是把这部作品当作爱情小说来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更觉得《红与黑》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于连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有很多混乱的东西帮他成长,包括他所面对的两位女性也在帮他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有矛盾、有犹豫不决、有脆弱,但也有特别坚信的东西、一直没变的东西。当我们在创作时突然找到他一直没变的东西时,就会很振奋。我们觉得这是他成长的理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选择时的驱动机。”对于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孟京辉总结道,“爱情是用来追寻的,梯子是用来攀爬的,信念是用来思想的。在这个攀爬、追寻和思想的过程中,所有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会在舞台上出现。”
剧中,德·瑞纳夫人由演员梅婷饰演。梅婷谈到自己早年第一次看《红与黑》的时候,对于连印象并不好,但当孟京辉邀请她来排这部戏、重读《红与黑》时,她爱上了于连,看到了于连身上很多可爱的地方。梅婷认为,“司汤达笔下的于连非常有爱,也很激进,他没有用世俗的道德和规则去要求德·瑞纳夫人,这使得德·瑞纳夫人脱离麻木的生活,被爱情点燃,真正活了过来。德·瑞纳夫人是被爱点燃,我是被这个角色点燃。”剧中,于连由演员张弌铖饰演,他在大段内心独白、大量动作调度中,将于连的矛盾与野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带领观众叩问于连的内心:在看似没有出路的生活泥沼中,究竟该选择自我救赎还是自我毁灭?他说:“我对《红与黑》的理解是随着演出的场次共同成长的,通过每天不同的情感体会,我对这部作品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剧中,玛蒂尔德由演员罗欢饰演,她在细腻与放肆中收放自如,在放声高歌和肆意倾诉中表达着玛蒂尔德反复无常又气势汹涌的爱情。她说,无法用三言两语描绘出人物和人性的复杂,“有一场戏演出时,于连看到玛蒂尔德的泪水,他想要去擦但又没有。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于连很复杂,而于连也感受到我也很复杂。”
孟京辉将这场3小时8分钟的戏剧置于3层钢架搭建起的楼阁之中,随着舞台光影重叠变换,光影之下的每一个空间都意味深长。演出后,该剧收获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白莫迪认为,“孟京辉导演的《红与黑》将观众推向爱情和悲剧的边界。在其中,我看到了戏剧的一种本质:戏剧是鲜活的,是不断前进的,一直往人类深远的道路上不停探索。”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高音认为,“孟京辉用他的舞台想象和风格化的戏剧手法重绘了《红与黑》这部青春年华时深埋心中的文学经典。这一次,孟京辉收敛了他的大刀阔斧,选择了一种相对缜密的心理力学,对原著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注,对司汤达作品的现代属性进行了解读。”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