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修缮《新青年》编辑部西院,
还原文物的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霍建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青年》编辑部也成为全国各地游客来北京参观的重要场所,“觉醒年代”中的燃情岁月感染着今天的人们。 《新青年》编辑部坐落在北京故宫东侧的箭杆胡同,位于一片老北京宅院的深处,是繁华闹市中难得而幽静的四合院。我就生长在这个院落里。如今《新青年》编辑部翻建如新,成为介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志士建党初期革命活动的展室。

  当年的箭杆胡同9号,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院落。目前《新青年》编辑部只保留了东院,而西院并没有包括在内。我觉得这是不完整的,我建议能够将西院加以修缮,成为这座建筑整体的一部分。理由如下:

  其一,过去这两个院其实是一个院。它在T字形胡同的夹角,东院的门在箭杆胡同9号,朝北;而西院的门在妞妞房胡同9号(现骑河楼南巷),朝西。院中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砖墙,墙南端有四扇屏门,可开可合。当时陈独秀住在东院,房东住在西院。

  其二,虽然箭杆胡同是陈独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又是一个秘密场所。当遇到非常情况,革命者可以选择从另一个门脱身。我从小就听院里的老人偶尔述说,陈独秀为躲避搜查,曾在危急时刻从西院院门抽身离去,穿过妞妞房胡同,消失在纵横交错的街头巷尾,最终化险为夷。记得上小学时,我曾由东院穿过屏门去西院和同学一起写作业,因此对这个院落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听闻院里老人对那个时代的述说,更感怀于这个院落的特殊结构和特别意义。我想,这两个相连的院落应该是一个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党史文物的完整性,更真切地再现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危险性和复杂性,给年轻人展示一幕更完整、真实、触手可及的历史呈现。

  此外,目前箭杆胡同9号院落的空间有限,如果能够与妞妞房胡同的院落相连,可以舒缓人们参观时的拥挤现象,使来者从北门进、西门出,不走回头路,从而达到更好的参观效果。

  从箭杆胡同9号到沙滩红楼,向北步行一刻钟,很多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人物都曾来过这里——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等,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他们对五四运动以来觉醒起来的人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深远影响。如今,北大红楼周边的街道和建筑都进行了修复,修旧如旧,令人欣慰。由此我想,还原《新青年》编辑部主体建筑与周边环境是与之相呼应的完整体现。 《新青年》编辑部虽小,但它的精神追求与存在价值却一点也不小。

(霍建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导演)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