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中寻找“美好”
——《只此青绿》观后
栏目:品味
作者:苑利  来源:中国艺术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王徐峰 摄

  每个有家国情怀、文化担当的艺术家,都会直面社会问题。当下的艺术家所需直面的,是如何找回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其实,从几年前的《千手观音》《忆江南》,到去年的《唐宫夜宴》,再到今年的《只此青绿》,一系列舞蹈作品创作者所思考的都是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找回文化自信?翻开中国积贫积弱的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都匍匐在地上,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西方世界的身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也从西方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但也丢掉了很多文化自信,丢掉了太多好的东西。如今要想重回盛世,寻找并建立文化自信便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两年登上各级春晚的《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作品,寻找的正是这种文化自信。

  要想找回文化自信,当然首先应该找回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最闪亮的那个历史节点。企业家王传福在找,于是比亚迪汽车有了汉、唐、宋、元系列;中国舞蹈界在找,于是就有了去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今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

  当然,找到了历史上那个最闪亮的历史节点,还需要精心提炼。去年的《唐宫夜宴》中,舞蹈演员们唐三彩般华丽的服饰配色,一边打闹一边准备夜宴的细节,都是在唐代珍宝唐三彩等用色和造型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些细节无不在诠释着盛唐一朝的富足、雍容与盛世的无忌与欢心,让国人从物质层面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该有的样子。与《唐宫夜宴》不同,《只此青绿》讲述的是一种从900年前青绿山水画中走出的“美好”。从画轴中走出“美好”,是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常见主题。但这次走出的不是美女,而是湛蓝浓绿的青绿山水。其实,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除连绵的群山和浩淼的江河外,也点缀有不少亭台楼阁、茅屋村舍,但《只此青绿》的作者舍去所有点缀,而是通过十多位“高冷”的舞蹈演员,让满目的青绿山水走下画卷,并通过舞者在舞台上呈现出来。除了可以在其中找出宋画空寂高冷的唯美外,还能够找出更多值得我们认真玩味的意义。

  《只此青绿》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保护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是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我们的遗产要比很多国家丰厚许多。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护,才有后来的创新。应特别感谢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由于他们原汁原味的保护,祖先的文化遗产才保留下来。

  其次,《只此青绿》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遗产的价值是遗产本身所固有的,但如果不去挖掘,很多价值就很难呈现出来。所以,遗产保护、遗产利用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遗产价值再挖掘、再发现的过程。《只此青绿》让我们通过舞蹈,重新感悟到青山绿水的美好,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40年后带给我们的深刻反思,对于我们重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我们可以从《千里江山图》中挖掘出“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念,我们就应该能够从古诗词、古谣谚、古代小说中,挖掘更多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然河南能从自己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优秀传统,并将它呈现在《唐宫夜宴》中,河北、山东、广东、甘肃、青海、新疆同样能够从自己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优秀传统。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将自己的优秀传统发掘出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担心中华民族不能实现伟大复兴?

  第三,《只此青绿》让我们感受到利用好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对于文化遗产而言,第一步是保护,第二步便是利用。只有保护好这笔遗产,我们才能在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过程中,从文化遗产里获得更多参考。正如我们在《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创造出《只此青绿》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在《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艺术品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当代艺术。

  第四,《只此青绿》还让我们意识到礼敬传统的重要性。包括《千里江山图》在内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只此青绿》的作者很好地注意到宋画的特点、青绿山水的特点,并用舞蹈的语言很好地诠释了出来,再现了宋画之美。这种艺术重现是需要基本功的。很多天天喊创新最终却一事无成者,多半与缺少基本功有关。这个基本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如果有人既没有基本功底,也不敬畏传统,只想用优秀传统为自己的表演跑跑“龙套”、当当“陪衬”,甚至为迎合自己的口味不惜对祖先的遗产大肆改造,那么这种借用不要也罢。

(作者系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