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话语构建与理论性文艺期刊的任务
作者:卢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继续繁荣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目标。理论性文艺期刊是支持文艺创作与评论砥砺前行的平台,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新浪潮中,理论性文艺期刊面临着全面呼应新文科建设、回应时代关切、更好地服务人民的新使命。为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理论性文艺期刊应注重转化文艺理论资源,坚持文艺方针政策,继承与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注重自身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知史明鉴:1949年以来中国文艺评论话语构建的经验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建构历程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它与文艺理论资源的转换过程、文艺创造的实践密切相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理论突破,文艺评论的话语构建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初,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觉醒年代”“文学革命”伴随倡导“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时代的文化强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正确处理文艺和政治、文艺和人民生活、文艺创造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等一系列讨论成为时代之问。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如何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继续繁荣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成为文艺评论话语构建新的时代任务。

  长期蓬勃发展的中国文艺创作与评论实践,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还具有一条贯穿文艺实践发展的核心命题,即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确立并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人民性”的理论范畴。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发表祝词,在现代化社会现象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一时代命题,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和人民需要的实际出发, 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6年、2021年先后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及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些重要讲话,无疑对时代的文艺事业和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20世纪的中国文艺评论面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始终是关乎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文艺评论发展的核心命题。

  2021年7月,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这为理论性文艺期刊在新时代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提供了有力指导。

  当下文艺理论与评论话语建构之间的联系,有三对重要的关系需要考察:

  首先是文艺评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性是贯穿文艺实践发展的核心命题,对文艺评论而言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从“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确立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提出,党领导文艺战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的发展与繁荣设计顶层、注入动力。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艺评论话语与现代文艺评论话语的关系。文艺评论在批判吸收转化国外文艺理论评论经验的同时,需要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相融合,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内容。

  第三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与西方文艺评论话语的关系。当前,随着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评论借助西方的理论话语来讨论中国的文艺现象和作品,受到了鲜明的西方文艺文化思想的影响,但我们始终坚守中国本位,提倡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的体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文艺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创新导向。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把握好文艺领域中的文艺与人民关系、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这三条贯穿文艺评论与理论发展的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可辨识性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吸收、转化优秀外来文化,将之与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文艺、鼓励文艺理论创造的方针结合,针对中国新时代文艺实践作出有效阐释,才能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才能继续深入探究和正确认识文艺的“人民性”内涵,更好地展望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构在未来的新征程。

  继往开来:理论性文艺期刊构建文艺评论话语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是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则是其题中必有之义。理论性文艺期刊是沟通文艺理论研究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是构建文艺评论话语的重要空间。新使命需要新的探索,理论性文艺期刊着重从把握规律、实践推动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自身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空间的作用。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把握规律,明晰办刊方向

  办刊要办出时代特色,需要在应对时代条件之变与精神指向不变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变的是为人民办刊的宗旨,变的是因时因势而变的策略与选择。

  要以历史主动精神为指引。把握历史主动需要有实践的担当,在文艺评论领域,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研究导向,倡导学术民主、鼓励探索与争鸣、创造和创新,真正地坚守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根本立场;遵循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对文艺批评历史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中把握和顺应客观的文艺规律,面对新时代文艺现象和难题要有敢于迎难而上的使命担当,勇于实践和探索。

  要深度融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贯穿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以文艺为载体塑造民族气节与文化气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精神源泉,也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构建的基础性工程,继承和发扬艺术作品中的优秀传统美学是激励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题中之义。而当代审美追求则是促进文艺与人民相结合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的情感联结,其中凝聚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审美需求。“当代审美追求”与“中华美学精神”息息相关,为更好地观察、研究和批评文艺创作实践这一工作对象,理论性文艺期刊应深度结合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将其作为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的时代风向标与美学导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要兼具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开放向度。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世界多元文化有机交流、推动中国文艺评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要求我们聚焦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开放向度。面对这一历史浪潮,理论性文艺期刊更应牢记自身建构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的重要使命,积极发挥为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繁荣创造良好环境的平台作用。

  (二)立足自身特点的办刊实践

  当前,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的方式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性文艺期刊除了明确其应该坚持的精神导向和美学指引之外,还需要根据期刊自身的特点,探索发挥本身具有的话语传播的作用,正确处理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理论研究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建构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的有效措施,推动文艺繁荣与健康发展。

  建设编辑队伍,提高出刊水平。理论性文艺期刊编辑是文艺创作、评论与传播两个关节中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培养编辑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多措并举助力编辑担任好“把关人”的角色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理论阵地管理,确保期刊全方位地积极发出正面声音、发挥引导作用。编辑要切实践行“媒体人”的责任意识,积极关注媒体融合的全新发展趋势,前期把关来稿文章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社会性,中期充分参与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后期助推优秀文艺评论作品进行多方位传播,提高期刊繁荣发展文艺评论话语的能力。

  优化出版质量,注重内容传播。文艺评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理论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这要求理论性文艺期刊要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文艺评论话语的构建。期刊应关注实时的文艺热点和政策精神,关注新时期文艺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以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尺度,策划组织专题性文章。文艺评论同时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这也要求期刊要依托高校文学和艺术学院的优质科研成果,联合高校、出版、优质作者等多方优势,积极搭建可以实现资源共建、互助互励的学者社群,培育学理化、体系化的期刊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提升期刊作为文艺评论与创作平台的质量。

  加强技术支撑,创新平台发展。重视新兴媒介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拓展,加强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技术硬件的革命性创新,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的技术服务平台,在建立自有数据库、追踪与论证学术研究的选题、典型数据挖掘等方面整合优化资源,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对文艺评论的学术研究做到快速反应、主动牵引和创新发展,成为引领时代精神和话语建构的风向标。

  理论性文艺期刊作为构建文艺评论话语过程中始终“在场”的媒体平台,应坚守文艺理论话语构建的基本经验,在文艺领域中,把握好文艺与人民关系、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这三条贯穿文艺评论与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历史主动性和文艺实践相结合,以中华美学和当代艺术审美相结合,以面向未来和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明晰办刊方向,建设高水平编辑队伍,精心设置期刊栏目和内容,守正创新,开放兼容,为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发挥好文艺评论阵地的联通作用。

(作者系广东省文联文艺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