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晓平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发现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套封上,醒目地印着这样一段话:“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生动、完整地为你讲述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创立的,中共一大是怎样召开的,红船精神是怎样提出和弘扬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是怎样建立的。 ”当我一连数天一口气读完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后,诚然,这是我们纪念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一部很好的辅助读物。
《红船启航》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浩繁,时跨百年、地越南北,可以想象,写作时其谋篇布局极为不易。然而,作者颇具匠心,将作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红船劈波行”,记述了党的一大召开时的前前后后;下卷“精神聚人心”,书写了红船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特别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写作时选好“切入”之点,着墨“点睛”之笔,使这部四十余万言的长篇巨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读者或许不会想到,这部有着浓厚政论色彩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第一节标题是《“小王老师”从嘉兴来到上海》。小王老师是何许人也?她到上海来找谁?这和党的一大召开有关系吗?和红船有关系吗?读下去,始知这位年轻、漂亮的小王老师叫王会悟,她到上海来是找比她还大两岁的表侄茅盾,托他给她在上海谋个工作。不久,她在陈独秀家里认识了李达,并与李达相恋、结为夫妻。当李达他们在石库门里召开党的一大会议受到法租界巡捕骚扰需要换个安全的地方时,是王会悟先去嘉兴南湖租船;党的一大代表们在船舱里开会讨论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时,她独自坐在船头“放哨”,是党的一大的“卫士”。直到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为制作红船到北京找到王会悟,经她回忆,当年红船的模样才定下来。作者以这位“小王老师”到上海的情节为这部作品的“切入点”,既合乎逻辑,又非常巧妙。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作品叙述“南陈北李”为筹备建党而奔忙,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一个个出场…… “开天辟地,这是嘉兴历史上最长的一天”,“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嘉兴启航,劈波斩浪……”读者循着作者妙笔生花的笔迹,回到一个个当年历史的现场。
在上卷结尾处,作者写道:“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从上海兴业路到嘉兴南湖,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从1921年到2021年,100年来,为了这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领航中国,不断奋进……”作者便这样引领我们进入他的作品的下卷“精神聚人心”。
新中国成立了,嘉兴南湖成了革命圣地,人们在寻找历史风云中那条红船,人们要复制出心灵上的那条红船。伟大的党的诞生地啊,没有你,哪会有中国人民光明灿烂的今天!于是,人们纷纷前往嘉兴南湖“朝圣”,来瞻仰党的摇篮——那条神圣而又神秘的红船。参观者络绎不绝,流连忘返……那一年,毛泽东主席乘坐专列途经嘉兴时,叫专列停下,透过车窗,“他指着窗外碧波浩瀚的南湖说:‘1921年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宣告成立的,以后国家要建设、发展,必须依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忘了这条船。船虽小,作用可大了,将带领我们国家向前进!’”那年,“春雨蒙蒙,烟雨弄晴。阔别43载,董必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南湖。 ”他携夫人何莲芝登上红船,在船头合影留念。“在嘉兴县委招待所,董必武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即席挥毫泼墨,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清明节车过嘉兴访烟雨楼》,曰: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那年,邓小平欣然提笔为嘉兴题写下“南湖革命纪念馆”匾额……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便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旧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他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他还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如今,“红船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它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作者深入基层采访,挖掘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红船一家人,两代南湖情”,父亲张新志是红船的“红管家”,风雨里守护红船33载;母亲徐金巧、女儿张一,是红船的金牌讲解员,把红船故事讲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另一个故事是,在修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第二代馆时,收到一封匿名的中学生来信,并寄来捐款5元钱。信中说,“我虽然只有5元钱,但这也表示了我对嘉兴的一种感情。”后来,经过查访得知,这位13岁的中学生叫于群芳,问她为什么要给南湖革命纪念馆捐钱,她说:“听奶奶说,我们家过去很苦,现在过上好日子,要感谢共产党。 ”这就是作者在写到这部作品“精神聚人心”时,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结尾时,丁晓平情不自禁地把自己也写了进去。他在后记中深情地写道:“穿越百年,最美是初心。在嘉兴采访的日子里,在写作《红船启航》的日子里,翻阅百年党史,阅读红船往事,追寻中共一大代表的足迹,也是寻觅、聆听、重温和坚守初心的旅程,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思想洗礼。”我相信,这也说出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