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列雕塑作品 田禾
田禾的雕塑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温度,在这个温度里融汇了对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唤醒作用”的雕塑意涵。肖像、泡泡和水,构成了田禾创作中的三个基本元素,也成为她雕塑文本中的“提醒物”。这些“提醒物”之间建立了语境的框架,当阅读和观看的视线进入这个框架的时候,一种人的温度逐渐从形象、媒介和空间延展的可视世界中弥漫出来。
雕塑在当下再次成为充满力量又具有可延伸概念的承载物,当代雕塑的发展在经历了泛观念化的冲击后获得了更大的语境。一方面,“雕”和“塑”的手工感保持了它的经典属性,让事物的状态可以获得其它媒介难以呈现的质感;另一方面,雕塑在当代的语境中其概念界限和思维的扩展属性又使得雕塑从过去的那种陈旧状态中走出,获得了与今天这个时代的文化相联系和对话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在今天讨论雕塑本身,就成为一项具有发现和探索意义的艺术行为。田禾近期的雕塑实践也契合了当下“雕塑状态”的整体语境,她的独特之处是提供了一种与众多雕塑思维所不同的“个人路径”。田禾对雕塑的理解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家学的深厚学养使得她超越了基本的认识界面,她不是被雕塑的概念所限制,而是能够与雕塑保持天然的亲近,这种亲近保证了她可以轻松地借助雕塑去表达艺术思考成果。因此,在她的雕塑作品中,既能看到雕塑本体的语言特性,但艺术家的意志又没有被“雕塑概念”所压迫。田禾在雕塑创作中,独立的视角和敏锐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保证了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我”的、纯粹的思维和转换方式。
在今天的雕塑世界和艺术语境中,艺术家独立而不受限地与其所使用的媒介对话,决定了作品呈现出来时所“凝固信息”的纯度。在田禾的雕塑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从感受出发”到“最终凝固”的整体过程,这是作为雕塑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评价一件作品或者讨论一种创作方法所必须关注的雕塑内部世界的语言。
如果说“肖像表达”和“泡泡叙事”是田禾雕塑创作的“私人视角”部分,用时间的体验去“凝固”某种感受和信息,那么《水》的系列则是田禾沿着“感受切入”的创作逻辑继续切入并将其进行艺术转换和公共延展的创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地艺术”逐渐将“公共性”的雕塑概念引入原有的艺术世界,让雕塑扩大为更具想象力和可移动的空间作品。田禾创作的另一个维度就是在这个体系中的“个体切入”。《水》系列由一套单体的立方体块为基本元素,被切割和塑形的立方体上方成为“水形”的表达,有翻卷的海浪、阳光下相对平静晃动的波纹等不同的单体形状。立方体要不断复制,形成艺术的规模,向蓝天下的绿草地不断扩散。在外景光线的作用下,不锈钢立方体的其他四个面幻化为四面镜子,与大地中的草坪形成了镜面反射作用,立方体的四个面仿佛在“影”中消失,而绿色的草坪与其产生了奇妙的“幻觉互映” 。这种四面不锈钢反射周围环境的效果被田禾充分释放在雕塑走向“公共性”的转化之中,仿佛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重新看到“自然和自我” ,在环境参与和公共转化的语境中让眼睛看到自己、作品和环境。
这组作品源自2014年艺术家和朋友的一次苏格兰航海体验。由于无度浪费和没有计划地使用淡水,航海队员们被迫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补给站补给饮水;而沿途岛上的居民则将垃圾分类并有计划地使用资源,这一反差使得艺术家产生了一次强烈的“感受”,这次“感受”促使田禾思考人们对“限度”的认识,而这种“限度观念”则是现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遗忘的“资源观念”,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促生了人类无限度开采自然的历程。忽略大自然的意识成为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日常思维的“盲区”,被人们以观念的方式将其置于“新闻中的事件”,而仿佛大部分时间里环境与资源与每个具体的人无关。田禾的这次经历和感受成为她这组作品的“切入入口”,她要通过“大地艺术”式的手法使雕塑和环境产生一种融合与参与性,进而提出问题:什么是我们真正的需求,什么是无度的索取?田禾希望通过这组公共雕塑,促使人们重新看到自然和自我,在“参与性”中进行观念表达和维度延展。在田禾新的创作计划中,已经完成的不锈钢泥稿透露了最新动向,她要将圆形的立体双面的“水”置于“循环”的状态,而漩涡则是通向未知通道的入口,双面立体的漩涡将被放置在干涸的沙漠之中,如果借助磁悬浮手段,它可以悬浮在沙漠之中。田禾的雕塑创作正在沿着自己的切入角度不断延伸,她创作的基本逻辑正在愈加清晰。
田禾的雕塑创作形成了一个坚实的个人的方法论系统,在其中,她设置了充满个人感受力的切入和转换语境,她将个人感受、社会主题和自然问题以“切己性”的方式打通,重新唤起关于人自身的某种富于灵敏和感知力的体验,这正是这个惯性化、速度化和模式化的世界需要重新被唤醒的。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