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流经云南、广西、广东等地。西江流域民歌随流滋长,融艺术与生活为一体,以水载舟,以歌养人,既陶冶情操,又详述生活,是西江人民的一种自由抒发感情的歌唱形式。其中,咸水歌是西江流域民歌中的佼佼者。此外,由于西江流域为多民族杂居,除咸水歌外还存在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如曲靖马龙山歌、兴义布依族山歌、百色嘹歌、黑衣壮山歌、桂林渔歌、贵港客家话山歌、梧州下俚歌、长坪瑶歌、肇庆采茶歌等璀璨的民歌形态。西江民歌记录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展现了民族文化碰撞的艺术体验,有效促进了西江流域民歌的繁荣发展。
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召唤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西江流域民歌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员,加强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在外来文化和商业音乐的侵蚀下,我国民歌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民歌是一个民族及地域文化的印记,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域的习惯、民俗、性格等。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商业音乐的侵蚀下,民歌生存举步维艰,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急需地方高校及地方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其二,通过调研可知,西江流域民歌演唱者已出现断层,现今民歌演唱者年龄多在45岁以上,他们依靠当地祭祀等风俗的需求而存在。经政府及文化部门支持,当下培养的民歌演唱者大多是1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当地青壮年奔忙于生计,能够学习民歌演唱的少之又少。地方高校培养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可以有效改善人才断层现象,让民歌传承链顺利衔接、有序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唤醒学生的民歌保护与传承意识,让其能学以致用,以点带面推动西江流域民歌发展。
其三,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音乐学转型发展的契机。随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面临着适应新常态、推出新举措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以来,教育部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逐渐成为焦点。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开办时间不长,结合当地音乐文化探寻自身发展道路,是地方音乐高校探索音乐学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将对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其一,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保护和传承西江流域民歌艺术是一项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的事业,让西江流域民歌艺术走进地方高校课堂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在教学上还需积极走出校园、走进民歌原生地学习西江民歌,带领学生既学习独特的演唱方法,又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汲取原生民歌环境中的衍生文化。地方高校与民歌传承基地联合培养,可以让民歌演唱人才更接地气。此外,还可以将西江流域民歌演唱者推上当地文化部门、演艺公司舞台进行实践演练,采取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全方位锻造优秀的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
其二,探索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西江流域民歌演唱教学既要教授科学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歌唱技术,更要注重民歌原生地的观摩学习。为此,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民歌实践课,有选择地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地点。如在“三月三”“水上民歌大赛”“苗年”“瑶族盘王节”等特色节日期间,带领学生们身临其境、全面认识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民俗等,积极学习民歌衍生文化。
西江覆域广阔,沿途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不完全在音乐理论的标准之中,而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各民族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之中。在培养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时,可以聘请西江流域民间艺人进课堂或让学生进村入寨体验民族风情、搜集民歌、学习民歌演唱技巧,如可以分小组安排学生到西江流域各地去搜集整理原生民歌、尝试民歌改编,以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其三,探索教学内容的本土性。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除音乐专业课程外,还需增设民族语言、民族器乐、本土民歌表演、民族服饰文化等特色课程。如学生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能够再选修其他民族语言,在其田野采风时将有很大帮助;又如表演西江流域民歌时,独特的民族服饰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因此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服饰特点,避免出现“穿苗服唱瑶歌”现象。西江流域还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乐器,学生需熟练掌握一种民族舞蹈或民族乐器。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只有立足于西江流域本土的民族文化、保留民歌原生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西江流域民歌。
其四,探索教学资源的全面性。西江流域地方高校大多为综合性院校,下设音乐、美术、舞蹈、设计等专业,这将为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民歌表演是一种体现民族风情、展示民歌演唱技巧及民族文化的综合艺术,因此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不能只着眼于一个“唱”字,还要调动美术、舞蹈、设计等师资和教研资源为保护与传承西江民歌文化共同努力。
其五,探索招生策略的灵活性。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的契机。为保障生源质量,地方院校可采用开放的招生策略,不仅招收全日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适龄青年,还可破格选拔西江流域优秀民间歌手,让他们进入高等院校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后,回到家乡整理民歌素材及演唱经验,再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此外,还可通过汇演、竞赛选拔民歌演唱人才,建立人才库为招生备选。招生策略的创新既保证了生源数量又提高了生源质量,将有效推动西江流域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江流域民歌演唱人才培养提高了西江流域民歌研究者、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积极性。期待通过多方合力,西江流域民歌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陈洁系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江流域民歌‘活态’应用探索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