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网站异军突起,抖音、快手等在极短的发展时间里,其盈利能力超过了许多长视频网站。传统电视媒体、长视频平台如何与短视频平台竞争?孩子们会只看成本几百元或几千元的短视频,舍弃大制作的影视剧吗?面对这些问题,在近日召开的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的海峡两岸电视论坛上,两岸电视研究者就“全媒体:电视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共赢的机遇和可能。
正如很多父母疑惑的一样,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捧着手机,一个劲地刷一些短视频节目,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系教授赖祥蔚也曾经这样问过自己的女儿。他女儿的回答很直接,“念书很累,就是为了放松一下”。他有一种担忧,未来年轻一代都看短视频,戏剧怎么办?看起来很廉价的短视频,对影视剧是冲击还是帮助?在赖祥蔚对台湾25岁以下“Z世代”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在YOUTUBE上72%的人是为了放松打发时间,其中37%喜欢观看娱乐搞笑影片,17%喜欢观看音乐类影片,其他则是喜欢观看美妆、穿搭、旅游、美食、游戏等节目。
面对短视频平台的竞争,赖祥蔚举了几个影视剧与短视频合作的成功例子:电视剧《亲爱的,热爱的》在抖音官方账号有300万粉丝,推广期获点赞3000万;电影《前任3》利用影片中经典片段掀起观众挑战热潮,如片中林佳吃芒果、手势舞等段落;电影《西虹市首富》则把主题曲投放到抖音,点击量快速突破6000万。他总结出要争取合之效应,可以采取预告而不剧透等方法。
元旦跨年晚会往年都成为各大卫视的“吸睛之作”,当短视频网站“B站”加入竞争之列时,其推出的“2020年最美的夜”跨年晚会一举入围金鹰奖。而2021年,河南卫视的元宵晚会、中秋晚会,也凭借独特的创意,让传统文化成功出圈。厦门大学海峡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阎立峰认为,在数字美学时代的电视综艺,社交媒体所带来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的大众化,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创作、参与传播、参与评价。他强调:“不再有观众,只有用户;表演的效果体现,不再是在场的、共鸣的掌声,而是‘弹幕’‘点赞’‘评论’和‘分享’等非人格化的数字喝彩方式;把空间性的观赏,变成时间线的虚拟社交。”但他仍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事”可以解为“讲故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指的是情感共鸣,通过“事”和“情”,从诉诸于感官,到贴近心灵,“从这一意义上讲,古典电视时代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他说。
在纪录片创作中也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谈到她的团队于2017年制作的纪录片《极地》,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的纪录片,首播时同时在央视和“B站”播出。这也许在纪录片界还是第一次。张雅欣当初争取在“B站”首播,就是希望能让她学生那样的年轻人都能喜欢,同时也考虑了短视频网站的传播规律,一集讲述3个人的故事来结构,在央视首轮播出后在“B站”上收视率也很高。在她多年的纪录片创作经验看来,未来纪录片要采取混搭的策略,可以和真人秀、动画、游戏、直播等融合起来。
数字化思维不光影响着电视行业个别门类的创作,近来大热的“元宇宙”概念则是要把人类生存的环境变成虚拟环境。台湾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顾超认为广义元宇宙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生活模式,狭义元宇宙则意味着娱乐产业的升级。“元宇宙的核心是沉浸,是一种更深层的学习、娱乐、知识;是一种全新的融媒体;是一种更具想象力的创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