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继“筝扬国韵”——纪念曹正百年诞辰古筝音乐会首先登场之后,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的另两台重磅音乐会也于11月16日、17日陆续上演。连续三天举行的三场音乐盛宴,不仅彰显出当代古筝发展的多元和创新,也为观众们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音乐会通过丰富立体的巡礼式演绎,充分体现出古筝作为民族器乐的代表,为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丰富多样贡献了中国力量。
》彰显当代筝乐多元包容与创新发展
11月16日,“筝育国器”——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获奖师生音乐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本场音乐会集聚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师,以及在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国家重要赛事中荣获奖项的筝界新秀。他们为观众们献上一场精彩的听觉盛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担任音乐会导聆。
本场音乐会曲目设计兼具筝独奏、重奏及筝与乐队作品。筝与其他器乐、交响乐团多样的组合呈现形式,也充分彰显了当代筝乐艺术的包容与创新发展。一曲《兰亭》拉开音乐会的序幕。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古筝专业教师、青年演奏家高雅楠通过富有层次的音乐语言,与钢琴演奏者计璐倾情演绎。经王中山编曲的《月儿高》由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师杨西与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程雨雨共同演绎,描绘出风清月白、银河星灿的美好夜晚。《酒狂之狂》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邱霁以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演绎。音乐会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乐曲是由古筝演奏家常静创作并演奏的《诗经·鹿鸣》 ,她与笛、尺八演奏家张笛和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通过人声与乐声的结合,令听众沉浸在全新的视听体验中。
音乐会下半场的三首乐曲均是委约作曲家专为本次交流季活动创作的筝乐新作,结合古筝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语汇。三首筝乐新作品均为全球首演。由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师生,联袂中国乐派交响乐团共同为观众呈现,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指挥家许知俊担任指挥。《千里水云》是作曲家陶陌创作的筝与乐队作品,中国音乐学院首位古筝表演专业博士、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姚伊新完美诠释了乐曲“自在游驰锦无限”的曲意。《青山云雨》由作曲家邹航以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诗句为灵感创作,刚刚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名的中国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曹照照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为观众描绘出一幅祖国山水的锦绣画卷。音乐会最后一部作品是作曲家刘长远创作的古筝协奏曲《山河颂》,演奏者是唯一一位集中国音乐界最高等级三大赛事金奖于一身的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青年教师宋心馨,其精湛的演奏技艺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尽显传统筝乐浓厚韵味和文化内涵
11月17日,“筝强国音”——古筝名家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场音乐会由多位任教于国内高等音乐学院和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资深古筝名家联袂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交响乐团演出。音乐会在曲目上精心设计安排,上半场选取我国多个地方流派的传统曲目,体现了筝作为延续千年的传统乐器所具有的浓厚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下半场,古筝与乐队之间的对话,充分展现出当代筝乐发展在乐器表现力、演奏技术和曲目创新等方面的包容性与国际性。
《思凡》由王中山演奏,为整场音乐会开篇,这是一首流传已久的广东潮州轻六调民间曲调,其旋律优美、淡雅隽永。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演奏的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原为笛曲,流传于浙江杭州一带,后移为筝曲,曲调重在表达志趣,周望的弹奏尽显浙江筝派清雅的神韵和深邃意境。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林玲带来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曲《渔舟唱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深情演奏了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蕉窗夜雨》,刻画出异乡人雨夜独自思乡的情景。山东筝曲《四段锦》由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杨娜妮演奏,表达了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音乐会下半场,李萌、周望、林玲、王中山四位演奏家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交响乐团携手上演了四首古筝与乐队的作品,由许知俊执棒。李萌作曲并演奏的《远行》通过传统与现代两种演绎方式的碰撞和融合,以留白式的开放性结尾给人想象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使用了她研制的多声筝,凭借乐器多样的调式变换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远行者的孤独、向往与期待。《新翻罗江怨》是一部充满浓郁陕西音乐风格的作品,由周望与乐队共同呈现。乐曲取材陕西迷胡音乐大调曲牌《罗江怨》,作者周延甲、黄枕宇,充分展示出秦筝风韵婉转回肠的音乐特色。林玲在《洛神》中以精湛的技艺生动地诠释了洛神的音乐形象,该乐曲在传统中渗透出新颖的格调,体现出流光溢彩的东方意境之美。音乐会的尾声,王中山与乐队共同演绎由其新编、青年作曲家陈哲配器的《闹元宵》,该作品原曲由曹东扶创作于1956年,作品吸收了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河南民间音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出一幅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