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洪湖映初心
——评大型民族舞剧《洪湖水浪打浪》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李姝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使洪湖赤卫队的故事成为中华儿女不灭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在传唱。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联合推出的大型民族舞剧《洪湖水浪打浪》重塑经典,日前在湖北剧院上演。

  该剧舞台呈现气势恢宏,凝练流畅,朴素庄严。舞台上,芦苇掩映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英雄之气蒸腾着一副副年轻的脸庞,赤卫队队员们用坚韧又灵动的身姿舞出了革命时代的风云激荡,用现代的方式重现了洪湖斗争的华章。舞剧《洪湖水浪打浪》取材于洪湖赤卫队的故事,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生活在湘鄂西区革命根据地的洪湖人民,在赤卫队党支部书记韩英的带领下,艰苦卓绝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求解放的动人故事。

  歌以叙志,舞以宣情。主创根据舞剧创作的规律,在原故事基础上删繁就简,主要人物设为韩英和张副官,仅保留了“彭府劫枪”与“营救韩英”两个主要事件,运用双重视角等影视化的叙事手法拓宽了用舞蹈表现人物外部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空间,补充了原作人物语言之外的情感表达,这是舞剧版本的特色。

  除了叙事方式,整出剧从肢体语言设计、音乐作曲以及舞美环境营造上,也都可以看出主创在探索全新理念,追求一种现代的美学和艺术呈现样式,其中很多设计是颠覆传统的。比如某些舞蹈场面与音乐、灯光配合,整个舞台呈现出现实和心理两个层面交织的震撼景象,阵马风樯的赤卫队舞群和张牙舞爪的白极会舞群在不同的表演区闪现,少有正面交锋,多用舞台氛围传达斗争的艰巨与复杂。再比如在舞台布景上,所有道具都有一种高大厚重感,并且没有使用习惯思维中湖区的荷花荷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约质朴的芦苇。当然这些探索与创新的实际效果要留待观众检阅、时间检验。

  红色经典的现代表达,“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文化上、审美上的观念。“洪湖精神”历久弥新,如何用现代的方式传达富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财富,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命题。舞剧《洪湖水浪打浪》在形式上颠覆了传统,这种尝试在红色经典的舞台上是少见的,对于观众的审美习惯来说或许是种考验。过去看过同题材歌剧、电影、戏曲的老观众,故事上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理解舞剧的剧情不费周章;远离了那个时代的年轻观众,恰恰又欢迎这种电影化的、略有些“烧脑”的讲述方式。从观看体验来说,该剧的尝试是成功的,所有建立在形式上的表意基本都能够完成与观众的沟通。但同时也需要承认,舞剧形式上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革命意蕴的传达,对反映个体在革命队伍中的成长蜕变不及原作。

  舞剧《洪湖水浪打浪》与经典一脉相承,守护着“洪湖精神”的崇高,同时创作中展现出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暗合了“洪湖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