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常怀敬畏心
栏目:星光
作者:刘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家都说这一届金钟奖声乐(美声)决赛,前五名中浙江音乐学院有两名,得了“双黄蛋”,可谓是很大的惊喜。我们今年确实是全面开花,我是浙江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得第四名的王博才上大四,更是年轻有为。对于我来说,获得金钟奖正可谓十年磨一剑,参加过五届,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在这一届获得了第一。2013年参加第九届金钟奖时我研究生刚毕业,那次进了复赛;2015年第十届金钟奖我进了半决赛;2017年在第十一届金钟奖上拿了决赛第七名;2019年在第十二届金钟奖决赛拿了第七名,第七名拿了两届。一路走来也有许多感慨,有今天这个圆满的结果,我挺满意的。我有两点感受,首先要肯定的是自己一路的坚持;其次,这是一个在艺术之路上不断精进和追求的过程。

  有评委和观众评价说我表现得特别稳健,也特别淡定。尤其是在决赛阶段,这届声乐比赛首次在决赛阶段由交响乐团伴奏,这就会使一些选手看上去比较紧张,我认为关键是心态。经常有人说:“刘涛,你是‘老运动员’了,各方面准备都会相对充分一些。”其实像金钟奖这样顶级的专业比赛,所有的参赛者都会紧张,但我更多的是兴奋。我想把我踏实准备了两年的作品展现在专业评委面前、广大观众面前。我在演唱时脸上带着笑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看起来这么轻松,可能还是心里更沉静和自信一些,尤其是决赛的两首曲目完成得还是非常满意的。

  比如决赛阶段的选曲,中国作品演唱的是一首比较新的作品《忆秦娥·恒山月》。这首歌是廖昌永首唱,非常好听,我个人也很喜欢,作品朗朗上口,比较适合我的声线和音色。第二个歌剧选段,我演唱的是选自歌剧《安德烈·谢尼埃》的《他是祖国的敌人》。这首歌经常被业界称为“男中音的试金石”,因为它属于现实主义盛行时期的歌剧,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和鲜明、复杂的个人心理描写,歌曲的张力很强。我希望能在比赛中拼一下,体现一下自己这么多年对男中音技术语言和音乐素养的追求。

  这届金钟奖的声乐决赛首次启用交响乐队伴奏的形式,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革。评委在赛后和选手面对面点评时也说道,当时讨论用乐队伴奏,他们也很忐忑,不知选手们能否适应,不知乐队能否担下来,但从决赛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我和很多选手一样,虽然面对挑战,但是很感激,因为对于美声选手来说,是非常向往和乐队合作的,也是我们最高的舞台追求。其实这也是对歌剧舞台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无论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歌唱演员来讲,这都是最好的锻炼和最全面展现水平和实力的方式。

  我参加了五届金钟奖,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这个奖项一直在进步,并在发展中求变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届金钟奖中音进步很厉害,不论是男中音还是女中音,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人说金钟奖进入到了“中音时代”,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前辈的引领,有很好的学习楷模,我们就奔着他们的艺术高度去学习、去追求。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声乐比赛,通常来说女高音和男高音会多,男中音获奖其实很难。这届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设置很均衡,有男中音、女中音,男高音、女高音,还有男低音,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中美声教学的进步。

  对于我们学声乐的人来讲,金钟奖是个至高无上的专业肯定。十年走来,我对这个比赛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前几次没有拿到前五的成绩,我认为是我水平还未到达一定高度,还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比赛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短板。我今年35岁了,其实我以前总是觉得有一个比赛能支撑着我,让我在进步。对于金钟奖参赛选手来讲,我虽然年龄有点大,但在职业道路上还算年轻。这真的是一个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阶段,比如在教学岗位上,我可以将比赛获得的经验施展到我的教学上,教学相长;我也希望能在歌剧舞台上多演一些作品,多塑造一些角色。总之,未来的路还很长。

  (刘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一名)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