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而言,金钟奖的舞台熟悉而又充满挑战。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记得第一次参加金钟奖还是上高一时,很遗憾的是止步于复赛,但眼界大开,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二次参赛是四年前,也就是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我进入了决赛,最终获得第七名,这样的成绩其实心里挺满意。这一届能够取得第一的成绩,真是感到高兴,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金钟奖的古筝比赛四年一次。这个奖项对于我们所有学习古筝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甚至是演奏家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奖项,因为专业性很强而且含金量很高。
这届金钟奖的决赛阶段,要求进入十二强的选手演奏一首金钟奖指定的委约作品,由交响乐团协奏。这也是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感到兴奋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弹奏的委约作品是郝维亚为古筝与乐队创作的《万里无云》,我非常喜欢这首作品。当代创作的古筝曲比较注重意象化的表达,这首作品也能够体现万里无云的意境。我非常欣赏这首作品的原因,是它的调式不是完全无序列音阶,它基本上是在F调上进行创作,中间有两个音的调码,改变了一定的音高之后,让这首作品听起来非常新颖。基于五声音阶创作,也是我欣赏这首作品,认为它很高明的一点。
我认为这次金钟奖古筝比赛启用新创作的委约作品是非常考验选手的,尤其是视奏能力,考验选手对全新的一手文本创作材料的解读和诠释。上一届虽然也采用了交响乐团协奏,但是决赛所选曲目之前我们都学过甚至演出过。但这一次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全新创作的作品,更加考验选手对于二度创作尺度的把握。这对选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作为选手也觉得很刺激,也非常享受,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去表现音乐。
从我个人艺术成长的经历来看,我是初中考进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路学习,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在读。可以说15年古筝专业学习的经历,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选手来讲都是慢慢积累、成长的过程。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金钟奖的古筝比赛,其实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了我当时的状态以及当时对于音乐的理解。这么多年的学习,一步步地完善了我对于音乐的审美、对风格的把握,这个确实是需要年龄去沉淀的。
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传统音乐一定要深入民间去学习。我们作为专业的古筝演奏者,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创造机会去跟当地的老艺术家,或者非古筝专业却精通其他乐器的民间艺人去学习,主要是学习当地的音乐风格。这其实需要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它需要你不停地听,然后去强化听觉、强化记忆,之后你自己才能够去掌握消化,变成非常得心应手的演奏状态。在半决赛中我演奏了传统筝曲《雨溅梨花》,特别请来了潮乐的演奏家林吉衡。老一辈对于传统音乐是非常认真的,对于音韵风格的严谨把握,对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的细致处理,将传统音乐与当代演奏方式的巧妙结合,都是我收获的珍贵的学习经历。如果这个音他觉得不够好、不够正,会让你反复去尝试,最终达到他觉得满意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我觉得很值得。有了传统音乐的底蕴,才能更好地去表达。
(曹照照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名)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