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童行》:“童心”出发,
探索少儿节目的全新表达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实习记者 史雅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提起贵州,人们首先会想到一句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除了多变的天气和崎岖不平的山路外,贵州还有哪些值得了解和探寻的故事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快乐童行》来到贵州,见证了当地的沧桑巨变。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由路桥隧道组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串联起十万座大山。贵州飞架云端的铁路桥、公路桥,不仅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也让贵州拥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更让这里的人们享受到“天堑变通途”带来的交通便利和经济繁荣。

  作为总台央视少儿频道重点推出的青少年户外成长体验系列节目,《快乐童行》自开播以来表现不俗。5位少年和主持人一起从绿水青山的浙江安吉启程,拜访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对于5位小营员和电视机前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聆听中国广袤乡村美好故事的机会。

  创新节目表达,一起快乐出发

  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之一,少儿节目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现风采的舞台,还因其寓教于乐的作用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位亲切的“老师”。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写道:“夫童心者,真心也。”少儿节目是少年儿童绚烂的精神花园,所以少年儿童理所应当是最重要的主角。《快乐童行》中大人们就退居二线,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节目着力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个体的光彩与魅力。

  节目总导演司晓峰表示,《快乐童行》四个字每个字都代表了节目的特点,比如“快”:节目在暑期上线,并且一边制作一边播出,季节和内容都与孩子们的假期同步,更具代入感,能够引起电视机前小朋友们的共鸣。第二点是“乐”:节目把宏大的叙事融合在孩子们日常体验、参与的过程中,不刻板,不说教,以开心和快乐为总基调。5位小营员在节目中经历了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打孔制扇、捕鱼捉虾、水上漂流、动手编筐;第一次在智能化、现代化的“五星级”农贸市场采购,亲手做饭给社区的爷爷奶奶吃;第一次在横店影视城穿汉服、学礼仪、做香包,体会“一日千年”……第三点是“童”:节目内容和环节的设置都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故事化、游戏化的互动手法,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节目中的5位小营员来自五湖四海、分别代表着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储备的小朋友,用他们的视角呈现当代乡村的真实面貌既新颖又独特,借助他们走进乡村的过程,带领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体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第四点是“行”:《快乐童行》将大自然的课堂搬进屏幕,让自然成为孩子们人生中的重要一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之外的教育即是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用脚丈量山河,用科学的眼睛去发展真理。在行走中感受,在体验中成长。节目从浙江到贵州再到甘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自然景观,相同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时代变迁的感悟、对美好时代的感谢。

  紧扣时代脉搏,培育爱国情感

  节目中,小营员们一起来到遵义市团结村,有幸拜访从北京参加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载誉归来的黄大发爷爷。孩子们围坐在黄爷爷身边,听他讲述着36年来在山壁上开沟引水、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如今的大发渠特大桥已经成为贵州省拼搏奋斗、改天换地的当代愚公精神的象征。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小营员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的理解。

  无论是对于节目中5位小营员来说,还是对于荧屏前的大小观众而言,《快乐童行》不仅仅是一档节目,其所释放的充满童心和阳光的能量,不仅仅会保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影响到电视机前更多的孩子们。

  今年,伴随着“双减”政策以及相关措施的出台和推进,“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再一次被广泛讨论。显然,一个身体健康、精神充实、身负理想、恪守道德的人,是全社会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期望,《快乐童行》正是看到了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视线对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着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力求在荧屏上构建起风朗气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乐园”。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在一个又一个时代主题之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的暑期特别节目都以鲜明而独特的方式,为全国少儿观众献上了一道道寓教于乐的视听盛宴,打造了宝贵的“第二课堂”。未来央视少儿频道将持续推出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电视节目,开拓青少年视野、培养爱国情怀,将青少年教育与国家发展联结起来,形成稳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为实现教育改革的愿景提供有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