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影响力所及,远不止校园与戏剧
栏目:艺术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专家共话校园戏剧的独特价值——

校园戏剧:影响力所及,远不止校园与戏剧

  “莫斯科大学剧院深受大众喜爱。尽管其所在地的站点官方名称是‘格森街’,但公交司机都用‘学生剧院’来广播这一站点,全莫斯科都熟知这个站名。”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所欧洲古典艺术系主任德米特里·缇波肯尼在介绍校园戏剧的影响时,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日前,在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新世纪校园戏剧国际论坛上,中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专家就校园戏剧的独特价值展开对话,在相互比照中,各国专家产生共鸣,均表示,校园戏剧对社会文化建构、戏剧艺术自身发展乃至参与者个体生命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引领文化

  在缇波肯尼的视野中,专业剧团的建立得益于业余戏剧爱好者的热情和提高自身表演能力的意志,在专业剧团尚未出现的时代,业余戏剧团体是其建立的文化基础。欧洲戏剧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5世纪以来,业余戏剧爱好者创造了欧洲的新剧院文化。在意大利,业余戏剧爱好者自发创立“Academies(学院)”,他们聚集于此,致力于重振古代悲喜剧,构建新表演文化,是这些学院的研究和实验引导艺术家创作歌剧、建立新戏剧流派。

  在俄罗斯,缇波肯尼介绍,1756年,莫斯科大学剧团建立。这是一个业余戏剧团体,也是莫斯科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共戏剧团体。这个团体的戏剧活动直接推动了后来闻名于世的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和莫斯科小剧院的建立。由于剧团是在大学中建立的,俄罗斯将其视为启蒙工具,而非单纯的消遣娱乐。19世纪初,俄罗斯帝国剧院组织章程中这样表述:“剧院肩负着教育重担:所选剧目培养着观众的品位,高质量的表演和舞台设置激发出有价值的艺术和戏剧批评。这样的重担要求剧院更多地关注表演的质量和质感。任何教育机构都面临的费用和收入问题,必须放在次要位置”。这一观念成为19世纪俄罗斯有关剧院的概念核心,并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留存于俄罗斯国家剧院体系中,关于戏剧与启蒙的基本观念,为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内的俄罗斯表演体系的发展奠定了丰厚基础。

  缇波肯尼阐述的校园戏剧在民族戏剧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很认同,他介绍,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中国现代戏剧起步于中学和大学校园,可以说校园是中国话剧的摇篮。在中国,话剧始终伴随着革命历史进程,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救亡图存时期,话剧都是思想启蒙、鼓舞斗志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话剧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城市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深刻的社会转型,话剧又推动了人们解放思想。新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对戏剧产生冲击,戏剧走向边缘化、小众化,创作主体、观众群体发生断裂,戏剧团体生存和剧场运营遭遇危机,但是,大学校园中自发自主的演剧活动丰富多彩,演剧数量大、形式多,学生参与热情高,作品思想活跃、表达鲜明,相比专业团体在市场中的一时低迷,大学校园中的戏剧活动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以大学生在戏剧中的参与和实践为基础,新世纪以来,从校园到社会,以青年为主体的民间戏剧活动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戏剧创演以‘国有’为主的单一局面,经过十多年的创造积累,进剧场看戏重新成为城市人们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戏剧也得以从困境中突围。”杨乾武说。

  探索戏剧

  在戏剧艺术自身发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看到,大学生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观众群体。校园戏剧的创作者多是非艺术类学科、并无专业背景的戏剧爱好者,他们只有极少数在毕业后成为专业的戏剧创作者,但是,他们活跃、组织性强,他们的戏剧品位、对剧目的选择,会深刻影响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陶庆梅说,她在大学生戏剧节中所见的报送剧目,经常代表着戏剧市场的风向,比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等曾是报送剧目的“热门”,同时也受市场青睐多年,近年来,大学生又开始排演田沁鑫的作品,乃至他们对一些国外戏剧的追随,都影响着市场乃至专业领域对戏剧的评判。曾经的校园戏剧参与者中,有一些作为编剧、导演或以团体的形态活跃在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有一些并未从事戏剧创作表演,但是由于学生时代的戏剧实践,他们成为戏剧活动的组织者、戏剧机构的工作成员,陶庆梅认为,大学生不仅作为观众推动了新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也在不同层面直接介入了当代戏剧。

  对此,缇波肯尼也有同感,他表示,在当代世界和在探索戏剧思想和表演实践的新发展方向中,校园戏剧潜力巨大。20世纪以来,莫斯科大学剧团的演出方式和专业剧团完全不同——学生演员身着当代服装素颜登台,平等真诚地用当代语言与观众交流,介绍当代戏剧,邀请观众讨论包括个人和社会在内的当代问题。他们集才能、学识、自由思想和清晰的公民意识于一身,他们的表演展现出的素质和观念,是社会文化领域十分需要的。

  塑造自我

  国际剧协格鲁吉亚中心秘书长勒温·科达古里介绍,在18世纪、 19世纪的格鲁吉亚,表演艺术教育尚未制度化,而戏剧已从西方传入,校园戏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他们在第比利斯、泰拉维等不同城市巡演,主要表演西方经典戏剧,这是非专业的演出,从事演出的人成为格鲁吉亚艺术史上最早的表演专业人士,并催生了戏剧专业和专业戏剧教育。

  科达古里说,此后,校园戏剧的表演者主要是戏剧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以表演的方式自我教育,这是学生第一次面对社会公众的舞台。1984年,国家支持建立了教育剧院,专为校园戏剧所设,这里象征性地向公众卖票,并对学生免费。2016年至2020年,这一舞台为社会公众呈现了56部剧目、500多场演出,许多校园戏剧从这一舞台走上格鲁吉亚鲁斯塔维利国家剧院的舞台,不断走向格鲁吉亚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专业剧院舞台。科达古里认为,校园戏剧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这是他们的第一步”,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之初,能够在公众面前检验自身,为他们和观众建起一座桥梁。

  在浙江大学黑白剧社乃至中国多所综合大学的戏剧社团中,校园戏剧的创作表演多由非专业学生完成,尽管情况和格鲁吉亚不尽相同,但学生以此实现“自我教育”的观点,令浙江大学教授、黑白剧社指导教师桂迎深有共鸣。

  数十年指导黑白剧社的经验令桂迎感觉到,和演员在戏剧中完成人物塑造、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过程不同,校园戏剧是其参与者塑造人格的艺术途径,学生在校园戏剧的创作演出中不仅认识了戏剧,也认识了自我、生命,认识了人生、世界。桂迎说,从排练场到舞台,学生对戏剧的高度虔诚、投入,对彼此的深度认同、关切,造就了富于仪式感的戏剧活动,其迸发的合力、创造力是超乎想象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远远不止于创作表演技艺、不止于戏剧本身,而是获得了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