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观念与路径
——从《柴米油盐之上》谈起
栏目:视线
作者:韩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4/202108/W020210815369581043799.jpg" OLDSRC="W02021081536958104379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海报</font></p>
<p>  纪录片作为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策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纪录片这一媒介文本实现中国故事“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有益实践。近日,由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执导的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在多平台播出。该片采用“直接电影”的美学风格,以普通人物为主体,通过“他者”的静观视角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基层故事,试图在个体叙事中寻找中国人民通过奋斗实现小康生活的“密码”。《柴米油盐之上》在海内外的热播,为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启示。</p>
<p><strong>  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聚焦“人”的传播</strong></p>
<p>  纪录片被称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对于“人”的呈现,是创作者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纪录影像文本中,“人”是价值的承载者,但前提是需要最大化记录和还原人的本真。纪录片要发现人、关注人、书写人,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影响人。纪录片不仅要关注英雄和伟人,也要关注最基层的普通人。尤其是具有国际传播属性的纪录片,要着眼于人类的共同关注,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推动人与人的对话,树立纪录片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人”应该是纪录片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
<p>  《柴米油盐之上》在创作上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种“人民美学”。4集影片以故事主人公姓名或所在家乡命名,《开勇》《琳宝》《怀甫》和《子胥》,分别讲述了扶贫干部常开勇、卡车司机张琳、杂技演员王怀甫以及中国民营快递行业摇篮子胥村创业群体的故事。这些人都是千万个通过劳动和奋斗追寻美好生活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他们身上融合着中国人独立坚韧、乐观向上、互帮互助、不忘根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p>
<p>  本片的人物故事以现在时、过程化、纪实化呈现为主,即使对于人物过去的回溯也多是放置在特定空间场景之中自然流露而出的。比如《琳宝》一集,记录了张琳回到家乡这一情节。在这片成长的故土,主人公睹物思人,她的情感和回忆也自然打开。她带着父母去买衣服,一家人其乐融融,仿佛这个家庭从未有过创伤。当张琳看着年迈的父亲,感叹他头发已经斑白如此,过去的情感裂痕最终被时间慢慢抚平。“直接电影”式的创作风格,追求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自然流露,增强了观众的共情。</p>
<p><strong>  合作传播能力是“走出去”的保障</strong></p>
<p>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外传递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自塑能力,也需要借助“他塑”力量,有时更需要自我与“他者”的“合奏”。近年来,国际传播观念的不断更新,助推了致力于“走出去”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制片模式的创新。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一种流行范式,“借嘴说话”“借筒传声”作为一种增强媒介产品跨文化生存能力和传播效果的手段,被运用到纪录片国际合作与传播的实践中。</p>
<p>  《柴米油盐之上》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腾讯视频、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项目于2019年启动,创作周期为两年。在制片方式上,本片成为“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多主体协同”的纪录片国际传播新机制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机构作为隐形的话语把控者,拥有内容终审权,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在具体制作和传播上,影片遵循国际主流的制片流程和范式,不因为产品的主流叙事导向而平添过多的非市场化手段;在合作主体上,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高市场化程度的新媒体平台、国外导演团队共同携手,从资金、制作、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为影片提供支持,保障该片的完成度和传播力实现。</p>
<p>  在实际拍摄执行层面,中国外文局邀请了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柯文思进行执导,旨在通过这位国际纪录片人的视角,讲述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共奔小康道路的故事,避免“自说自话”。在合作态度上,制片方给予了柯文思高度的信任和尊重,使其拥有较大的创作空间。柯文思为本片的创作带来了国际化视野和表达方式,他避开了代表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景观与超级工程奇观,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物,记录下一个个追寻美好生活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为拍摄本片,柯文思团队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调研采风,前期采访了上百户人家,最终选择了4位山里长大的普通人,通过朴实克制的镜头语言讲述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故事。拍摄团队在拍摄中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与拍摄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减少了他们在镜头面前的紧张感和不适感。也正因为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柴米油盐之上》镜头中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情感是细腻的、性格是鲜明的、细节是饱满的、情节也是动人的,也更容易引发国内外观众的共情。</p>
<p><strong>  打通内宣与外宣是国际传播的关键点</strong></p>
<p>  《柴米油盐之上》在叙事基调上淡化说教,立足平民叙事,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国传统主流纪录片创作“见事不见人”“重说理、轻故事”的叙事窠臼,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历程细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故事,让国内外观众能够透过感受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流变,了解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中国。</p>
<p>  当前,中国纪录片的产业规模较小,大多国内主流机构的作品以对内传播为主,兼顾对外传播。中国纪录片在传播上亟待统筹内宣与外宣,实现协调联动。这不仅需要制片机制上的创新,也需要文本的自我调适。在制片方式上,中外合拍、合作传播已经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合作传播能力和水准,在注重与国际著名制播平台合作的同时,不应忽视与知华、亲华、友华的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合作,增强中国题材纪录片国内、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内容表达和价值传递层面,需要更加寻求文化多样性下的价值共通。具体而言,中国题材纪录片要发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和故事,注重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下,寻找共同价值。比如解决贫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当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纪录片可以实现以影像为媒介的沟通对话,寻找共情点。</p>
<p>  《柴米油盐之上》虽然讲述了4组不同人物的故事,但他们都有着走出乡村、奔赴都市、摆脱贫困和回馈家乡的共同经历,都饱含着对于家乡故土的热爱和眷恋。村支书常开勇在家乡贯彻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乡亲搬迁走出大山;琳宝在家乡经历贫穷与苦难,但一旦回到故土依然热情兴奋;怀甫已经成为杂技名家,在大都市上海安家,但每年坚持带儿子回老家探亲,提醒孩子和自己根在哪里;子胥村走出来的民营快递业开拓者们早已走出贫困,断了穷根,但故土仍然是他们的心之所系,不约而同致力于家乡建设。这种浓厚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的生存观念、饮水思源的价值伦理、独立坚韧的精神品质,是中国人特有的,同时也是与全世界共通的,中外观众皆可以为之共情。基于此,这类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外共同传播。</p>
<p align="right"><strong>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