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荡起双桨》:
展现乡村基层教育的巨大发展
栏目:乡村振兴进行时
作者:王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校长、曹老师,感谢你们把我‘摆渡’出了湖区,让我没有像父辈一样成为‘靠水吃水’的渔民,而是当上了科学家……”在山东济宁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上,有一所“船上学校”,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始终不忘王升安校长和他的妻子曹桂英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之恩。王升安和曹桂英在“船校”上坚守40载,倾其一生先后教导3000多名渔家孩子读书识字,有近百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在“船校”上,这对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用文化知识给湖区孩子插上了人生腾飞的翅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励志儿童剧《荡起双桨》的故事来源。日前,由济宁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带来的《荡起双桨》作为第十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展演剧目,在京上演。《荡起双桨》是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重点剧目、2020年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创作项目、 2020年山东省乡村题材优秀文艺作品。

  “教育是老师用爱引导孩子成长、治愈孩子伤痛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回馈老师爱与关怀、帮助老师完善自我的过程。师生彼此为桨,教育才能发展,人生才能走得更远。”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燕喜表示,《荡起双桨》不仅反映了湖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揭示出“教学相长”的教育真谛。

  《荡起双桨》是济宁艺术剧院2020年创排完成的重点剧目,以“船校”青年教师林一燕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为主线,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成长和教育问题,展示了“孔孟之乡”文化扶贫成果。在剧中,湖区教育发展作为暗线,为主线剧情提供了背景,支撑主线故事的展开,展现湖区教育“扶贫先扶智”的精神内涵。

  “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剧中展现的人物,除了志愿来‘船校’的老师林一燕、坚守‘船校’40年的老校长,还有孤儿毛豆豆、残疾学生张小柔、父亲酗酒的男孩于小飞、家境较好却留守湖区的学生王大富等,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济宁艺术剧院院长侯劲松表示,《荡起双桨》在这些人物关系的碰撞中,折射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理想信念问题、家庭问题等,这也是当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毛豆豆后来怎样了?他们的‘船校’现在还有吗?”演出结束后,很多小观众带着意犹未尽的思考走出剧场。一部儿童剧是否成功,它的目标观众——孩子们的态度很关键。观演过程中,小观众被人物背后的故事所吸引,也被支教老师的信念所感动。

  该剧编剧王娟介绍道:“《荡起双桨》中有一处写老师让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然后把做的梦写成作文的情节,是我童年的真实经历。我的这位老师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我记得他有一个好大的皮箱,里面全是书,他曾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他还写过一篇《我想变成太阳》的文章。其实,他不知道自己就是一轮‘太阳’,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在王娟看来,儿童剧作为专门面向儿童观众的戏剧种类,在特别强调现场感、互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儿童剧《荡起双桨》没有止步于表达教育真谛,它还通过湖区教育的变迁,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乡村基层教育的巨大发展,展现出乡村教育扶贫的巨大成绩。“硬件上,微山湖区的湖上学校从几艘小船发展成有几间教室的大船,再到最后建立陆上学校,教室更加宽敞明亮,还有了能让孩子们跑步、打球的操场。软件上,以林一燕为代表的年轻教师为湖区的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他们愿意留在湖区,为湖区的孩子传授知识。这些变化背后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持续重视和支持。”王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