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话瞎话,扯起来没‘把儿’,三根牛毛能织个马褂,老太太穿八冬,老头着八夏,说太破太旧,弄到房后,儿媳妇捡回来补一补纳一纳,一穿穿到七十八。”说起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的特点,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故事”专家组副组长江帆讲起了这个流传在东北民间的歌谣,“三根牛毛能给你织出个马褂,织完穿过之后,缝缝补补、添一些原料,还能继续用几十年。就这几句话,把东北人编故事的能力和一个故事口头流传的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出来。”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工作中,江帆和她的同伴们就是抱着“展现特色”的心态,将东北地区民间故事的特点保留在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卷本之中。
在7月6日至7日由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协、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民协、盘锦市文联等共同组织举办的大系出版工程实施项目编纂工作(东北片区)培训交流会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运华强调,要有效挖掘、整理本地区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编纂工作,把大系出版工程抓紧抓实,“做成一项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经得住人民的检验,真正能够服务当代、传之后世的精品工程、传世工程”。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兴奎出席培训交流会。
不同地区民间文化资源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挖掘和整理本地区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展现地方特色”,就成为大系出版工程采集和编纂工作的参与者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江帆看来,东北民间故事的“长”和“鲜活”都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东北地区纬度比较高,冬夜漫长,以前没有电灯,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都躲在屋子里听故事,所以东北地区的民间故事不像南方地区那样的短故事,它都是很长的故事。”除了故事比较长,江帆认为,东北地区的故事在内容和语言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内容上有比较多以森林和人参为题材的故事,语言上则善用一些很生动的修辞表达,有时会让人不禁捧腹大笑。“这些特点,我们都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卷本的采集和整理过程中尽量予以保留。”江帆说。
“不只是在采集和整理阶段,《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成书过程中,选编、分类和排序等环节都会强调体现地方民间文艺特色。”中国文联出版社高级编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出版学术总监王素珍告诉记者:“首先是在卷本体裁选择上,我们从地方特色民间文学形式出发,进行各门类的体裁分类,并鼓励将有特色的精品排在前面;其次在语言方面,我们尽量保留地方语言表达,特别是方言词汇及地方习惯用语,各卷本方言及习惯用语都有页下注,对其加以解释说明,有的卷本附录里会有方言对照表;另外,每一卷本都配有二维码,以此来展示地方民间文艺表演、讲唱的音视频。”
“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财富,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传统,所以也孕育了不同的文艺形式——草原上有牧歌,茶园里有茶歌、茶戏,等等,它们都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锦强表示,大系出版工程的编纂工作中保留民间文学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充分彰显,也是保留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传统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