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成果展(2016-2021)
地点: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二层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9日。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有关“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要求,在始终坚持科研成果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轨制并行的前提下,积极展开各项研究工作,发挥服务北京、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优势,把握新时期中国音乐领域前沿脉搏,广聚全球顶尖音乐人才,向世界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彩风貌,共同谱写“中国乐派”的盛世华章。
中心坚持以对中国音乐基础文献和理论学科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为基础;以中国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为重点;以为中国音乐对外传播交流提供作品支持和团队支撑为定位和导向,依托“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与“中国国际音乐大赛”等高端国际平台,汇聚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音乐院校机构、音乐名家及专家学者,打造中国与世界音乐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吸纳骨干研究员及优秀博士后等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中国乐派理论研究以及教学优秀人才高地;扎根传统中国文化,积极投身音乐教育全球化发展与创新趋势之中,在增强中国音乐文化引领世界的辐射力上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乐派国际交流成果丰硕。2017年9月,中心承办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全球音乐院校校长交流季,成立“全球音乐教育联盟”。联盟吸纳近百所世界一流音乐院校,为加强音乐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深层交流与协作、共促全球音乐教育发展、探索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全球化音乐教学、科研、创作、表演的学术共同体,实现了成员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派互访,以及院校间文凭、学分互认及联合科研等。2020年,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和全球表演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全球音乐教育联盟2020年年会,积极推动音乐素质教育全球化。此外,承办不同音乐学科高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十余场,为提升中国音乐学院及国内艺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音乐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国际音乐大赛”以“促进不同音乐文化间交流,培养音乐的世界和平使者”为使命,是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顶级专业音乐赛事。首届中国国际音乐(钢琴教学)大赛于2019年5月举行,由11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担纲评委,雅尼克先生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担任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总决赛乐团。大赛全程全球同步直播,向全世界展现了来自中、美、澳、意、俄等10个国家共20位选手所代表的新生代钢琴演奏力量所展现出的国际风采。大赛与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紧密关联,提升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大赛向国内所有艺术院校开放,通过教学交流,共同促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大赛为大众树立了音乐审美典范及音乐教育标准,这也是其独特意义之所在。
中国乐派理论研究工作初见成效。《中国音乐大典》是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担任主编。《中国音乐大典》项目梳理并收录了中国音乐的文、谱、图、音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编目以及编写资料相关信息提要等工作,现已完成约39万条著录条目,其中包括音乐类论文61000篇、5500本书籍、600篇学术论文、乐谱42000个、图片31000张、音像/音响资料17000段。同时,中心以所涉及的四编内容为基础,将所有大典成果数据化,建设中国音乐大典数据库,增添纸质成果无法全面展开的文本、乐谱、图片、音响、影像等内容。《中国音乐大典》现已进入出版阶段,其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负责出版的《中国音乐大典·文论编》入选“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音乐大典》在继承历代伟大文化典籍纂修工程的基础上,站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音乐理论建设航向,在中国音乐研究发展上形成新突破,在中国音乐延伸创新上擘画新蓝图。
《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以理论梳理、资源抢救、体系建设为总方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实践、理论依据四个维度厘清了中国声乐艺术从民歌传唱到民族声乐再到中国声乐的发展脉络;建立了系统的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与独具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丛书》完成了《中国歌剧史》《新中国声乐艺术实践纪事》《中国民歌史(1840-1949)》《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演唱研究》等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丛书15部,开创性建立了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体系,为中国声乐艺术理论建设填补空白。其中,《传承创新建构:中国声乐开拓者的教学理论与经验》《中国古代声乐文献综录》等5部著作将于2021年作为第一批项目成果正式出版。
中国乐派作品创作研究与传播推广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创新性组建的高标准传播推广工作实践乐团——“中国乐派交响乐团”,以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转化、优秀音乐作品展现为己任,完成展演及重大艺术实践活动总计近百场;并多次承接国家级和北京市政府重大外事活动的音乐交流任务,传承、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打造中国乐派国际形象。其中,由中心策划的“春之采——中国经典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于2019年11月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音乐会由邵恩教授执棒,选取了施万春、施咏康、邹鲁、罗忠镕、陈培勋和杜鸣心六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音乐风格、音乐语汇、作曲技法的丰富与多样。通过本场音乐会的举办,中心建立了音乐作品演出版权费用标准,形成了对经典管弦乐作品乐谱进行制作并拍摄纪录片的工作机制,通过纪录片将作曲家对于中国乐派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路径、创作精神等进行全面总结与记录,并向全球多维度推广和呈现。
“中国乐派”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行之有效。以树立“中国声乐学派”在世界各声乐学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为目标,根据声乐人才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统筹兼顾中国音乐理论、中国戏曲、中国民歌的教学与实践,建立“模块+平台+基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坚持“讲台与舞台”合二为一,发挥基于“两台”功能的中国声乐“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邀请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郭兰英先生来校传承中国歌剧经典,向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传授《白毛女》等代表作舞台表演艺术,复排《小二黑结婚》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汇报演出;通过以高层次声乐人才雷佳博士为代表的系列音乐演出、教学与交流活动,实施中国声乐高精尖人才培养计划、探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中国声乐发展方向。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将在新一建设周期有效整合多方智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新资源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设成为不断推出中国音乐理论新资源、中国音乐创作新形式、中国音乐表演新载体的龙头和基地,努力为首都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提供人才保障,并力争在探索中国乐派教育实践交流模式、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音乐形象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