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码头上,由河北精英集团创作演出的文旅融合舞台剧《小兵张嘎》正在这里上演。舞台上,嘎子、英子、胖墩、罗金宝、龟田少佐、胖翻译等观众耳熟能详的角色,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讲述着“小兵张嘎”的故事;舞台下,来自安新二幼的近百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正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台上的精彩演出,观众席里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有些细心的观众发现,这场演出的舞台有点不一般。他们看到,演出开始前不久,这个简约精致却设备齐全的舞台才搭建起来,其搭建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吃惊。“这是啥高科技?”有观众好奇地问身边的同伴。同伴不解地摇摇头,充满向往地说,“有了这个台,咱们不用去剧场,也能看戏了”。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充满高科技元素的舞台,正是在本次演出中首次亮相的“移动式舞台方舱”,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移动式舞台方舱量产标准化工艺及新型材料应用研发”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此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于2020年9月8日立项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如今已全面展开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用工作。
这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发起,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主办,雄安新区安新县文旅局、安新县文化馆、河北雄安精英纵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的“科技助力文化移动式舞台方舱首次亮相送戏下基层科技成果转化试用交接活动”上的一幕。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及财务司、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河北省社科院、安新县文化和旅游局、安新县文化馆、精英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和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移动式舞台方舱是专门用于“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作而研制生产的可移动式文化装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由底盘、舱板、升降架、翻转架、安全锁止机构5大部分组成。整个方舱共有18块大小不同的舱板通过铰链联接组合而成,折叠合拢的舱体体积为长4.5米、宽和高均为2.3米,展开后的面积可达64平方米。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王丰介绍,移动式舞台方舱最大的特点是独立于运载专用车辆,无需外部辅助动力,依靠人工即可实现舱体的开合,集便利性、灵活性、适应性于一体,具备铝制轻量化、耐腐蚀、车舱分离、高收放比、易维护、低故障率、多舱无缝拼接等多种优势。相较于现有移动舞台重量大、环境适应性弱、故障率与维护成本高等弊端,移动式舞台方舱经过不断的技术更新与设备升级,专门为没有固定舞台的基层文化演出提供临时演出场所,进一步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去。
移动式舞台方舱的科技含量和便捷性,也让参与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深有感触。在舞台剧《小兵张嘎》中饰演“嘎子”一角的段振杰,同时也参与了剧目的导演工作。在精心筹备了两个多月后,段振杰和他的伙伴们开启了在雄安的第一场演出。“过去我们每次到乡镇等基层演出,都会感觉舞台的限制比较大,不是置景太过简陋,就是搭景太过繁琐,这都影响了‘文化下乡’的频率与质量。”段振杰表示,移动式舞台方舱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演出的效率,也提升了演出的效果。“我们提前三四天将移动式舞台方舱拉进排练厅,进行适应排练。演员们普遍反映,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跟在剧场的舞台上表演没什么区别,演出基本能够达到剧场效果。”
段振杰的感受十分准确。据了解,移动式舞台方舱与专用运载车、灯光、音响、棚架等演出相关配套设备组成了移动式舞台方舱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演出单位可根据自身演出需求任意组合,以适用于不同的剧种和演出形式。王丰介绍,在移动式舞台方舱的前期科研阶段,项目组对方舱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应用于公共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多次对文化演出表演团体有针对性的调研和了解,以及合作单位的现场测试,移动式舞台方舱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认可,在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国民文化需求方面可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河北精英集团以移动式舞台方舱科技成果转化试用交接为契机,达成战略合作,在雄安新区开启了以“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舞台剧《小兵张嘎》50场“文化下乡”演出。首场演出开始前,王丰还与河北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以及作为移动式舞台方舱研制单位与科技成果转化试用单位的代表,共同完成了交接仪式。
移动式舞台方舱的研发与实地应用,充分发挥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能力,通过打破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演出壁垒,有效解决了基层演出无舞台、装台难、卸台难等实际问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装备产品,为各项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提供展演平台,为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