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

——导演刘江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创作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剧照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重点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近期热播。该剧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恢弘展现了从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新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一段恢弘壮阔的历史过程。该剧出场人物近400个,大小场景超900个。在此过程中,展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人风采。

  曾因执导《黎明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等热播剧而被观众所熟知的导演刘江,此次首度触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他坦言文艺作品要按照艺术创作和故事创作的规律讲党史,并在此基础上“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做到“将伟人平凡化,将纪实诗意化,将冲突细节化”。

  刘江深知,《光荣与梦想》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专题片,而是一部反映真情实感的故事片。“这部剧承载的内容虽然是党史,但是要按照文艺作品的故事创作方法去讲述它,这就要遵循讲故事的规律做一些取舍。”刘江认为,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甚至要给生活做一定的“变形”,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然而,在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时,党史是绝不允许“变形”的,虚实之间产生的种种冲突,成为刘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光荣与梦想》的首要创作准则是要遵循党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按照讲故事的规律去展现冲突、表现细节,以‘诗化’的艺术手法去创作这部鸿篇巨制。”在剧中,杨开慧牺牲时,镜头前景处的梅花树;毛泽东看到杨开慧的遗物时,脑海中闪现过的两人牵手的画面;李大钊走进刑场时,仰角拍摄的他宏伟的背影,都是刘江所追求的“诗化”的具体体现。

  刘江说,自己创作《光荣与梦想》的一个初衷,就是想通过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进入他们的革命岁月,将伟人拉回到一个凡人的视角,让他们作为丈夫、作为妻子、作为父亲、作为母亲,而不仅是作为革命者、烈士,来呈现给观众。主创团队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细节、小故事,使一个个人物形象更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温度,与观众产生共情效果。“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拉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光荣与梦想》中,刘江基本上遵循着毛泽东的视角,通过他从进步青年成长为革命领袖的过程,贯穿讲述了跨度30多年的故事。但与此同时,这部剧又不是毛泽东的个人传记片,而是形散而神不散地展现了一个主次分明的群像,是线性叙事与章回体叙事的结合。“毛泽东这个核心人物如同一根线,穿起很多‘珠子’式的人物,其中有些人物在某个阶段是特别闪光的——比如在黄埔军校,陈赓就是一个闪光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领导工人运动的周恩来也是一个闪光点。

  “牺牲”与“理想信念”,是《光荣与梦想》十分重要的两个表达主题。“每个人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但共产党人可以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毅然放弃自己生命,杨开慧、瞿秋白、方志敏都是如此。”刘江说,其实只要写下投降书,很多革命烈士都有活下来的可能,比如杨开慧,就凭母亲这个身份,她都有足够的理由选择迂回地活下来。“但她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为了不影响同志们的革命意志,选择大义凛然地赴死。那么,比生命更重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

  刘江坦言,很多革命先烈,其实都出生于衣食无忧的家庭,他们投身革命,并不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而是为了改变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理想信念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让中华民族获得复兴。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光荣与梦想》全剧所要表达的灵魂。”刘江希望,通过对《光荣与梦想》的真诚创作,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党史,同时获得艺术审美上的愉悦。“在创作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流的眼泪太多了,经常感觉自己在‘燃烧’。希望这种‘燃烧’的炽热感,也能够感染广大观众。 ”

  谈及《光荣与梦想》的现实意义,刘江表示想以青春共振青春,去影响今天的年轻人,“比如我们在表现革命者成长的叙事中,始终贯穿人物对社会和人生的叩问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从他们身上,年轻观众可以感受到革命者少年立志的远大抱负、青春激荡的生命活力、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和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光荣与梦想》打造了众多‘燃点’和‘情感共鸣点’,将引导年轻人树立梦想、追寻梦想,这对于当下青年人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