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要讲究,不要将就
他是观众喜爱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如此包装》《打工奇遇》《鞋钉》《功夫令》等作品久演不衰;他是活跃在荧屏上的“老戏骨”,主演了《火狐》《真假幽默大师》《乔迁之喜》《替身传奇》《小巷管家》等10余部电影,《而立之年》《东北一家人》《百姓秀才官》《巴哥正传》《黎明前的抉择》等30余部电视剧;同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聚焦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建言献策,他就是中国广播说唱团国家一级演员巩汉林。
巩汉林常说,“艺术地生活,才能生活得艺术”,他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且永葆热情的人。而“艺术要讲究,不能将就”,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待艺术永怀敬畏的初心。
巩汉林接受本报专访
一、优秀作品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一个好的演员要全方位地利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零件’来丰富你的表演。不能演啥都是你自己,要敢于破坏自己。破坏自己的前提是什么?首先丰富自己,用你自己的文学修养、艺术底蕴来支撑你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1999年央视春晚演出前,巩汉林、金珠和赵丽蓉(中)合影
中国艺术报:您参与演出的小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老将出马》等已经是20年前的节目了,但依旧让人记忆犹新,现在观众还是爱看,您觉得这些作品为何一直吸引人?
巩汉林:我想应该从两个角度讲,第一生活,第二艺术。我跟赵丽蓉老师合作的这些小品,都达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我们演的《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都是捕捉到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处理,进行喜剧化地展现,最后呈现在舞台上。另外,再好的生活要把它变成艺术作品,这就要靠我们二度创作,要赋予原汁原味的生活美的逻辑。特别要强调的就是喜剧效果,因为我们演的是喜剧小品,我们既要看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同时要用喜剧的手段把它打造成一部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生命力这么强,就是因为达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统一。
中国艺术报:您和赵丽蓉老师先后合作过9个小品,您在多种场合表示过对她的怀念,她对您的艺术生涯有着怎样的影响?
巩汉林:为什么赵老师演的这些小品艺术生命力这么强,久演不衰,那就是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功夫下到了,自然就会出好作品,功夫不到,作品一定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就不是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我跟赵老师合作,我们娘俩就是源于一种非常认真的态度,赵老师就更认真,她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基本上第一强调生活的真实,第二就是艺术处理一定要差异化,我们不能跟别人一样,这就涉及到当下经常讲的要创新,只有创新,作品才能够脱颖而出。赵老师常讲的一句话,我现在也常挂在嘴边,就是干我们这行的,要讲究不能将就,讲究出好作品,将就那就是“快餐”,不会长久的。
中国艺术报:为了迎合市场以及满足更多观众的欣赏需求,抑或维持演出机构自身的日常运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低俗化倾向的曲艺类节目,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巩汉林:我认为不可取,作为演员你怎么知道观众喜欢低俗不喜欢阳春白雪?这关键要看你的作品创作能力到什么程度。只能说,有些人,没有达到那么一种创作的艺术能力,或者说思想境界稍差,低估了人民群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是在放任自己,而这并不等于观众需要你的这种放任。有人问我这十几年不参加春晚是为什么,有些作品它不够春晚的水准那你就不能演,不能降低观众对你作品的期待。作为一名演员,要摸着良心做艺术,要给大家“绿色食品” 、健康的笑声,我们不能粗制滥造,然后冠冕堂皇地说,这是群众需要的,那就错了。我觉得观众喜欢的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粗制滥造的、特别俗气的作品,我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从来不低估观众,这也是我跟赵老师的共同点。赵老师始终平视观众,甚至仰视观众,你只有这样,才能非常认真地对待艺术创作,因为你担心失去观众。而且作为文艺工作者,要以明德引领风尚,创作作品的同时要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小品《如此竞争》剧照
中国艺术报:近年来,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多档喜剧类综艺节目,您表示既感到高兴又有些担忧,提出“不要过度消费喜剧”,为什么您会产生一些担忧呢?
巩汉林:过多的喜剧类综艺节目必然会使喜剧工作者忙不停地去应对,应对就不从容,不从容就导致粗制滥造。因此我觉得喜剧节目多是好事情,但是过度消费喜剧是对喜剧艺术本身的一种不敬、亵渎和破坏,也是对观众的不爱护、不爱戴。一些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初衷是发现新的喜剧人才,创作一些更好的喜剧节目,但是毕竟是比赛,时间有限,那么在短时间内能否达到真正高的艺术境界,这就值得商榷了。我不反对多办些喜剧节目,我只是呼吁在创办这些节目的时候,一定要以踏踏实实的态度认真做喜剧为前提。
中国艺术报:牛年春晚,您参与演出了魔术剧《喜从天降》,您怎么看待在小品里加入魔术这种创新的跨界表演形式?
巩汉林:首先这绝对不是喜剧小品,而叫魔术剧,以魔术为主体,加入了一些戏剧结构。不过这确实是一种创新,将魔术赋予一些戏剧结构,可能它的观赏性更好,从而打破观众固有的那种欣赏魔术的心理状态,它是根据戏剧情节走,在不经意间突发很多的笑点、彩蛋,这个彩蛋就是魔术,希望将来各种各样的艺术都能够无缝对接、完美结合。而对于喜剧小品来说,无论怎样创新,生活的真实还是创作的第一要素。
中国艺术报:您这一辈的艺术家,在台词、技艺等方面非常过硬,都有着鲜明的表演风格。对于年轻演员您有哪些建议?
巩汉林:我觉得我们那个时候在创作态度上还是非常认真的,踏踏实实地打磨一个作品,翻来覆去地挑毛病。现在由于机会多了、舞台大了,年轻人就忙不过来了,作品也不精雕细琢了。精雕细琢才能够出精品,才能够让观众感觉这个作品真是超越了我的想象力,现在有一些作品连观众的幽默感都没有超越,观众自然就和你有距离了。而且我看到一些喜剧演员一直在模仿,那并不能形成演员的个人特点,因此观众就记不住你。所以我有时候就跟年轻朋友说,模仿练习只是你走上表演道路的第一块砖,你不能老是拿着这块砖,如果你要学表演,最起码要经过五个层级,第一阶段就是模仿,第二阶段就要扬长避短了,到了第三阶段要博采众长,第四阶段就要去创作有自己艺术特点的作品了,这时候就要给自己画标签了,第五阶段就是最高了,演什么像什么。比如说我演的三个老板,《如此包装》的老板崇洋媚外、《打工奇遇》的老板奸诈抠门、 《鞋钉》的老板一根筋,三个老板要有不同的艺术形象处理,不同的声音化装,一个好的演员要全方位地利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零件”来丰富你的表演。不能演啥都是你自己,要敢于破坏自己。破坏自己的前提是什么?首先丰富自己,用你自己的文学修养、艺术底蕴来支撑你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二、演员可以不博学,但要杂学
“演员要操心,操心会对角色好、对观众好、对作品好,同时操心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中国艺术报:除了曲艺类节目外,您也参与演出了多部影视作品,从曲艺演员到影视演员,对您有着怎样的挑战?
巩汉林:对于我来讲,挑战主要是在收放。舞台上因为你跟观众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需要你的肢体、语言、声音都要稍稍地放大,略微要夸张一点。但是影视剧经常会给你近景、特写,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收一点。1993年我与导演吴子牛合作,参演他执导的电影《火狐》,影片中我饰演一个电影放映员,电影没有音乐,对人物内心描写很多。这部影片获得了若干个奖项,1994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金熊猫奖。第一部电视剧是1995年拍的《而立之年》,20集的剧本我一口气看完后就决定要演。这部电视剧在1996年获得了电视艺委会最佳喜剧奖,被认为是喜剧影视长廊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记得演完《而立之年》我去湖南做节目,从电梯里出来,迎面碰到两个人,他俩突然就脱口而出“王尔立”,他们叫的是我在剧中演的角色的名字。所以最初参演的这两部影视作品应该说我完成得还是比较出色。后来包括到现在我所演的影视作品,应该说我尽量抓住人物的灵魂,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来不脸谱化地表演。最近北京电视台又重播了《黎明前的抉择》,剧中我饰演一个情报处长。还记得当年我自己准备了烟斗、药丸等道具,我演的好多戏的小道具都是我自己提要求或准备。作为一个演员要操心,操心会对角色好、对观众好、对作品好,同时操心也是对自己负责任。所以我一直强调,好演员要学会操心,要有一种家庭主妇的精神,什么活都要干,才能尽量做到完美。
2019年主演电影《小巷管家》
中国艺术报:由此看来综合素养很重要,您平时都通过什么方式给自己“充电”?
巩汉林:我一直强调演员可以不博学,但要杂学,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角色,只掌握一两门专业理论是不够支撑一个演员走得更远的,你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平时要积累,要长于观察生活、各种各样职业形态的人,心中要有个数据库,把他们储存起来。另外,要多看书籍、报纸、杂志等,你可以不做非常专业的研究,但是你要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由于我们的生活体验有的是直接的,有的就是间接的,间接的就是从书籍、杂志各种各样的文章中获得。
中国艺术报:您学过哲学,对您的演艺事业也有一定益处吧。
巩汉林:当年在沈阳第二教师学校(沈阳大学前身)的政治系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课程。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一段经历确确实实让我受益匪浅。哲学为我从事艺术和走向生活提供了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比如我看一部作品,可能会从多个角度去看,不仅要看我饰演的角色,还要看整体,看每个角色,所有的问题都应该了解到,不能够随随便便下结论。所以学哲学最大的好处,就是逻辑性强、思维比较敏感、判断力比较鲜明。
中国艺术报:您说,“好的演员一定受过专业培训和镜头前的磨练”“流量不等于质量”,您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于现在的年轻演员,您有哪些经验之谈?
巩汉林:年轻演员要想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离不开两点:第一,表演理论,第二,表演实践,这两方面是绝对不能懈怠的。如果你正在学校里学习,那我就要劝你好好地学,研读一下表演理论。然后就是要训练,因为你毕竟要站在舞台上或者面对镜头来展现自己,这个展现就是你的表演,在演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及时修正自己。要多实践,别谈钱,有角色就去演,让自己多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砺的过程。流量并不是艺术质量的体现,千万不要迷失自己,只有有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才会离优秀演员或者艺术家更近一步。
电视剧《黎明前的抉择》剧照
三、网络舞台非常大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以及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初心不能变。”
中国艺术报:去年5月,多家网络平台推出《汉林V喜剧》,您首次“触网”参与网络内容创制,在短视频火爆且内容多样的当下,《汉林V喜剧》如何脱颖而出?
巩汉林:《汉林V喜剧》以小视角、大背景,从生活点滴展现社会大环境中我们一家三口诙谐幽默的亲情关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的社会责任。不敢说脱颖而出,我没有那么多的流量,但是我看到观众的留言很暖心。他们在留言中都强调了一点,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种真正的喜剧。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和主张的,即便短,也要做剧,而不是单一笑梗的简单段子,你让我甩个包袱、摔个跟头、扣个蛋糕,那个我不做,我就是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做好的喜剧节目,因为观众接受我、理解我、喜欢我,也是源于巩汉林的喜剧小品。
中国艺术报:首次“触网”入驻短视频平台,您有哪些体会?
巩汉林:我觉得网上的天地很宽,表演的空间和种类形态也非常丰富,这是真正接触互联网之后才感受到的。同时从观众的反馈中,我也发现有的作品我们自己认为已经下了功夫,很不错了,但是有的时候会觉得与观众期望的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随时随地了解观众的需求,但是好的方向我们还是始终要坚持的,必须要坚持。
《汉林V喜剧》剧照
中国艺术报:因为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线上优势逐渐显现,您怎么看待“艺术+网络”的发展趋势?
巩汉林:很正常,这个趋势如果没有疫情它也会到来,疫情促使它来得更快,现在互联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每个人都离不开,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进步。对于我们也一样,更多文艺工作者走进了网络,网络这个舞台非常大,也促使我们在表演手段、表演形式等方面不断改变,在剧场怎么演,面对镜头又要怎么演,这都是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探索。但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对艺术本身的追求以及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初心不能变。
四、一定要摸着良心做艺术
“作为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摸着良心做艺术,精益求精做作品,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中国艺术报:您多次参加中国文联和您所在的中国广播说唱团的下基层慰问演出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巩汉林:志愿服务到什么时候都要提倡。当年乌兰牧骑就是赶着马车骑着马走村串户送戏下乡,现在也是如此。虽然偏远山区也有互联网了,大家可以通过电视或在网上欣赏艺术,但是人们还是非常渴望和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而艺术家们也需要到人民中去,到人民中去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巩汉林在全国两会上
中国艺术报:关注艺术本身之余,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将目光聚焦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积极履职尽责。
巩汉林:政协委员就是要为国家建言献策,我在全国两会期间,除了提交和文化艺术发展相关的提案外,也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住房问题、干部的“四风”问题、教育平等问题等,其中一份提案还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我一再强调,作为演员,作为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摸着良心做艺术,精益求精做作品,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中国艺术报:开局“十四五”,对文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强国,您有怎样的思考?
巩汉林:首先规范一下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用工匠精神创作艺术作品,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这个很重要,只有我们做得足够好,我们的文艺作品才会呈现得足够多,不仅量多,而且质高。希望在2035年看到一个文化超强的中国,不仅仅是民富了、国强了,而且文化也更繁荣了。
2017年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
扫一扫浏览
更多文图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