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通过四个家庭如何应对幼升小的关口,把大家对孩子教育的关切拉到幼儿园的环节。这部电视剧与几乎同时播出的另一部关注小升初的电视剧《小舍得》都引发广泛讨论,这两部电视剧一起为中国家长勾画了一次从幼儿园到小学乃至初中关键节点的心路历程,因而引起的反响也特别强烈。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教育问题也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议题,很多家庭都经历过教育焦虑感的冲击,甚至很多家长花大价钱让一两岁的孩子上早教班,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就是在反思家长经常说的这句话。在《陪你一起长大》的专家研讨会上,该剧导演陈昆晖谈到自己的教育观时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唤醒”。他说,贩卖焦虑肯定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故事是要找到焦虑的源头,剧集呈现的是家长被动引发的集体焦虑、盲目竞争,到主动和解、相互触动、温馨成长。对于成长的定义,他希望是“开场是竞争的奔跑,结束是自由的奔跑”。
编剧刘觅滢说,《陪你一起长大》中的四组家庭是身边很多朋友的缩影,她自己也曾被身边很多声音裹挟着做一些决定,现在回头看看,对一些不完美甚至做错的地方有了很多反思和反省:“我现在知道陪孩子一起长大这个概念,真的是手拉手,这个过程中,不在于你要为孩子骄傲,而是他也会为父母骄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很认同刘觅滢的观点。她也认为,家长不仅是施教者,孩子其实也在教育家长,哪怕只是一个幼小的孩子。作为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深有感触。他认为这部剧的热度,恰恰是现实中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的现实命题激发的,这是影视作品回应时代、书写时代、展现时代的重要使命担当。《陪你一起长大》整个故事重心是在父母身上,换言之,这部作品在拷问我们:在今天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下,我们如何做父母?我们真的善于做父母吗?我们真的能做好父母吗?这个灵魂的拷问实际上是每个人都逃脱不掉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整个社会对于孩子上什么学校存在强烈的焦虑感。这个焦虑感怪孩子吗?仅仅是教育孩子就能解决问题吗?“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需要启蒙,需要觉醒。”他强调。
“作品有很强的治愈功能。看到剧里的家长经历了一系列不知所措以后,终于成长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说,剧中的台词给人很大的启发,“苏醒说:‘人生的起跑线在哪儿都不重要,每一条路终究都要靠孩子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在他们跑的过程当中,我们给的最好的礼物是陪伴和鼓励。 ’幼儿园园长说:‘教育不是一场通关游戏,而是一座远方的灯塔。’”她认为“起跑线”是个伪命题,这部剧的四个家庭不由自主地陷入内卷化的社会焦虑,最终感悟了生命的哲理,孩子与家长互相陪伴、互相启发,参透人生的意义,智慧地退出内卷化的困境,身心健康地踏上新的征程。“看到生命绽放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她说。
这部剧通过一场幼升小的考验,突出的是父母在这道关口中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甚至认为,这部剧是一个女性题材电视剧,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切入,辐射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聚焦的其实是女性的成长。透过几个女性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不同态度,以及由于孩子教育问题引发的家庭和情感关系的变化,来写现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的价值追求,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也认为,剧中父母的职场戏,带出了中年人面临的多重危机,他们对家庭的态度、夫妻和长辈之间的情感也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