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张“深圳切片”书写人性的丰饶与伟大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深圳富士康,工人上下班时我看到地皮都在抖动,几万人进,几万人出。在那样一个工业快速积累、快速生产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就找不到自己。”近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邓一光在北京新华书店城市书房发布了他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谈及生活在深圳的感受,富士康的所见所闻令他印象深刻。

  在最新的小说集中,邓一光用12个故事12张“深圳切片”展现出鲜活的深圳城市风貌。他像波德莱尔漫游巴黎一样观察深圳,在他的笔下,有修车工人、流水线工人、保洁工人,也有问题少女、瑜伽教练、音乐老师、高级技术人才,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评论家潘凯雄、孟繁华、李壮等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经验样板,也是全球化在中国大陆的缩影。邓一光作为新移民居深十余年,书写了五十余篇“深圳系列”小说,不仅改写了深圳文学在人们眼中的成见,更被当作“现象级”的城市写作。十年前,深圳龙华还是尘土飞扬、城中村和工厂云集的“关外”,如今它摇身变为龙华区,从“福田后花园”变成了“深圳北中心”。这部以“龙华”为题的小说集,细数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与巨大变迁,更书写了在时代进程中的个人故事。

  邓一光在中国文坛以“硬汉作家”闻名,被文学批评家李敬泽称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写战争写得最好的作家”,其长篇《我是我的神》曾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十强。在居深以后,其书写的数十篇关于深圳的中篇、短篇小说,极富现代意味,呈现出与以往作品迥异的美学风貌,以开阔的文字,纯熟超逸的叙述,在光鲜的城市外表与平凡生活的张力之间书写出人性的丰饶,传达出近距离观照生命的挚情,以直面现实、率性、坚韧的写作征服了众多读者。书中收录的中篇小说作品《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获得首届柔石文学奖中篇小说金奖、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获2011年度中国作家优秀短篇奖,《深圳在北纬22°27′-22°52′》获《人民文学》2011年度短篇小说奖。

  看到书名,很多读者好奇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究竟是什么?邓一光回答,读过小说大家就会知道,其实是没原则。“在几十万人的工厂里面,在每天十几个小时制式化的工作之后,这些外地来的年轻人怎么把自己的能量、苦闷宣泄出来,跳出未来的希望?看这些人跳舞,惊心动魄。小说中谈到的在龙华跳舞的原则是,不许把衣服的第一个扣子解开。可这是原则吗?”邓一光说,他自己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多人是从乡村、从三四线城市来到大工业城市打拼,当人们从一种文明形态进入另一种文明形态,原来支撑自己的成套的文化系统,比如道德观、价值观、血缘关系等,都不在了,那么,靠什么维系自己的生活?工作打拼?人际关系?对未来的追求?人们依然需要伦理,需要价值观,其中必然需要有一个“原则”,也就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向往什么,阻止什么。但是在大工业的环境下,当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的大陆走向开放的世界,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中,原来的原则不在了,新的原则是什么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深圳这座崭新的城市,究竟包蕴着新移民的多少梦想?又将裹挟他们去往何处?邓一光希望在光鲜的城市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下,书写出人性的丰饶与伟大,通过12张“深圳切片”,寻觅时代漂泊者的容身之所、心灵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