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云之梦》海报
由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电影制片厂)出品、湖北省罗田县政府联合摄制的电影《青云之梦》 ,通过讲述以镇党委书记郑浩为代表的大别山区青云镇党委干部工作与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广大基层干部面对当前农村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基层党建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从事的一系列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社会实践,反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塑造了一批讲政治、爱农民、懂农村、有担当的乡镇干部群像。
2018年初,湖北电影制片厂将目光聚焦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践中最前沿的百万乡镇干部身上,决定基于湖北省罗田县作协主席刘心明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品乡官》,启动电影《青云之梦》的改编摄制工作。刘心明有十几年农村乡镇工作经历,对基层工作的艰辛和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体会。为了将影片打造成现实主义风格的精品力作,湖北电影制片厂邀请资深编剧张延纪担任影片剧本创作,在一年多时间中,张延纪多次奔赴湖北罗田体验生活,与刘心明详细交流,并到偏远乡镇与基层干部一起工作生活,深入感受大别山区农村的风物民情。剧本经过十几稿的修改和打磨后终于完成,其中每完成一稿,出品方都会邀请多位基层干部提意见,并到故事发生地的乡镇实地考察、组织小型恳谈会反复研讨。
知名导演张玉中受邀执导电影《青云之梦》后,迅速组建起以擅长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知名摄影师、美术师、作曲家等为班底的摄制组。影片于2019年10月底在罗田县开机,历时近50天摄制完成。“如何让影片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是我们创作的首要难点。”张玉中坦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用电影艺术的手段讲述基层乡村干部的感人故事,剧情结构和人物设置是根本。“无论影片的故事走向、人物定位、角色关系还是艺术细节,都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满足于再现生活,而是要让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鲜活、接地气、不落俗套。在不断挖掘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力争让作品中的某些元素能够高于生活。”
日前,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在京举办电影《青云之梦》专家观摩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影片的艺术风格与创作得失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青云之梦》细腻展示了新时代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计荣辱得失、夙夜在公、激浊扬清、克难奋进的精神风貌和奉献情怀,以质朴的艺术手法彰显出广大乡镇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情怀品格,并借此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历史使命担当。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青云之梦》的主题鲜明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特别是将镜头聚焦于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役第一线的最基层的乡镇干部身上,成功塑造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崭新形象。
在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影协副主席尹鸿看来,《青云之梦》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种厚重感。“这种厚重感首先源自于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现实题材并不等同于现实主义,有些现实题材作品其实是架空的,恰恰不是现实主义,但《青云之梦》因为有真实而扎实的生活打底,彰显出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尹鸿认为,该片不局限于聚焦脱贫攻坚的单一主题,而是同时涵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生态保护、农村经济转型、打黑除恶等多个领域的话题,内容丰富而不失厚重。同时,《青云之梦》在艺术上的分寸感拿捏也令尹鸿印象深刻。“影片的艺术风格十分简洁、准确,影像、构图、色彩等元素都不是特别饱和,以充满调性的手法展现了大别山区的环境特征与人文特点。”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青云之梦》在去概念化表达、差异化表达方面,为国产乡村振兴题材电影提供了一个新鲜、生动且具有渗透力和概括力的范本。“如何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提升艺术概括的能力,如何审美化、艺术化地呈现主旋律题材,如何通过光影的手段同观众达成一种情感层面的互动,进而让他们形成共情、共鸣、共振,《青云之梦》在上述层面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饶曙光认为,通过观看《青云之梦》这样的影片,会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基层乡镇的状况、真正认识中国的国情。
“如何让生活在基层乡镇的群众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尊严,是《青云之梦》抛给观众的一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阶段,而“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正是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自信与尊严。“影片通过创新性叙事,表现了乡镇群众在经济富裕后逐渐树立自信、获得尊严的过程,传递出一种积极而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