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题材电影《抢花炮》的突破与创新
栏目:艺林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抢花炮》剧照

  民族题材电影《抢花炮》由曾创作过《双人床条约》《与雷锋有关的日子》《周恩来回延安》等影片的导演吴卫东执导,张彩虹担任制片人,李新华编剧,张智坤、伍莹、杨天正、张紫琦、李沛霖等主演,是一部以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为载体、以人物成长励志为核心的电影。影片通过一系列接地气的生活化场景和情节冲突,生动展现了一群身怀绝技的壮族青年,在“抢花炮”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激发起昂扬的斗志和奋发的勇气,并借此告别过去的自己,从社会闲散人员蜕变为神勇的“抢花炮”冠军的故事。

  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办,中国电影报社协办,北京述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抢花炮》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张小光、尹鸿、饶曙光、路海波、董瑞峰、李春利、皇甫宜川、王海洲、谭政、左衡等电影界专家、学者就影片的主题立意、创作手法、艺术特点、现实意义等展开深入研讨。

  专家们认为,电影《抢花炮》关注边远山区壮族普通群众的生活与命运,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和泥土味。影片通过壮族青年陆上飞等人的励志故事,以小见大地彰显了“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以及“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主旨,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充满正能量,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同时,影片的角色塑造十分成功,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的性格与技能特征都较为清晰明了、生动有趣。

  吴卫东介绍,“抢花炮”作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深受壮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影片通过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抢花炮”这一传统习俗和体育运动更生动、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鼓励和支持,也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抢花炮’运动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重要叙事线索,不仅带动人物和情节的发展,也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更以其较强的动作性和竞技性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与观赏性。”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 《抢花炮》是一部将民族题材、农村题材、体育题材与青春励志题材相结合的影片,“片中每一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过往,也都有需要改变的自我和需要放飞的梦想,青春励志的主题给予这部影片十分完整的架构。”他认为,《抢花炮》不仅真实展示了壮族的传统风貌,更展现了壮族群众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当代生活,同时巧妙地贴合了乡村振兴主题。“而影片中的最后两场比赛,则充分发挥了体育类型片的特色,剪辑、节奏、镜头、表演的把握都十分到位,看点十足。”

  《抢花炮》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给《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花炮队,在政府的号召下重新打造非遗项目、带动当地旅游文化发展,这看似是一个荒诞的故事,却有着轻喜剧的效果和吸引人的悬念。”李春利表示,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悬念和核心动力来构筑一个故事,本是很传统的剧作结构方式,但《抢花炮》的主创试图打破“一群人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传统套路,转而通过几个“问题青年”的成长和蜕变来破题和破圈。“片中的几个青年都有明显的缺点,男主角陆上飞也并不是一个怀揣远大抱负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十分单纯——得到政府的支持、帮助女友续租店铺、挣钱买房结婚。”李春利分析道,“但正是像陆上飞这样一群普通人,因为最朴素、功利性的动机而聚在一起,却在艰苦训练的过程中融入集体,并收获了友情、爱情甚至自尊、梦想,最终完成自我成长的故事,才更加感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行业需要更多的头部大片来拉动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时也需要像《抢花炮》这样阳光、活泼的中小成本影片来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精致化的需求。从整体上来看,《抢花炮》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应该而且可以在中国电影的整体结构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形成更加良性循环的电影生态。

  据悉,电影《抢花炮》将于3月31日在广东清远首映,并同步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