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益: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但同时也在为他人“装台”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装台》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同名小说,该剧将镜头对准以刁大顺为代表的舞台搭建者的真实生活,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张嘉益在剧中饰演祖祖辈辈生活在“西京城”的刁大顺,靠着肯出力吃苦,性格厚道又兼具一点处世必要的圆滑,他逐渐组建起了自己的装台班子。故事围绕刁大顺的家事与养家糊口的舞台工作徐徐展开,在绵密的生活琐事中书写着大时代下的普通人奋斗史。

  刁大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对当下观众有什么启示?要塑造好这样的人物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如何让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充满烟火气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张嘉益。

  记者:在饰演刁大顺这个角色前,您对装台人这份工作有怎样的了解?为了诠释好角色,您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张嘉益:装台这份工作,过去我还是有所了解的。无论从事戏剧演出还是影视剧演出,我都会遇到很多置景和美术等工种的同行,他们做的其实都是类似于装台的工作。但是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份工作的点点滴滴,还是要走近从事这份工作的人。 《装台》开拍之前,我跟随剧组提前一个月来到西安的城中村体验生活,近距离观察装台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状态,还跟他们一起工作,细致观察这份工作的种种细节。演员们都知道体验生活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要想走进一个人物,体验生活这一课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大多数观众可能并不了解从事幕后工作的装台人的生活,您如何理解台前与幕后这两种工作的关系?

  张嘉益:除了做演员,我也从事过一些影视剧的幕后创作,所以对幕后工作者还是有一些粗浅理解的。再加上这次体验生活,与更多的装台人进行深入交流,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幕后工作跟台前工作同样重要、一样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装台人在幕后默默地工作着,一丝不苟地支持着台前演员的演出,当一台戏演出成功后,他们和台前演员收获的喜悦、获得的自豪感是相同的。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值得我们尊敬。

  记者:谈谈刁大顺这个人物,他的生活似乎跟“顺子”这个名字恰恰相反,充满了困难与艰辛,您是怎么理解和塑造这个人物的?

  张嘉益:顺子的生活确实不太顺,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这个人物恰恰能够映射出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他们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其实是最打动人的。我还记得第一次读陈彦老师的小说原著时,立刻就被顺子这个人物吸引住了——他太真实,真实到让我觉得可贵,他身上的那种真实、善良、倔强,都极具陕西人的特质。作为一个陕西人,我特别能够理解他,也可以更好地靠近他。

  记者:刁大顺是个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众所周知,要演好小人物是非常考验表演功底的,在这方面您有何经验?

  张嘉益:演小人物确实很难,要演好必须得做充分的准备。演员在创作人物的过程中,除了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同样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尽可能靠近人物、进入人物,并最终“成为”人物,这是演员的一项基本功。

  记者:顺子和蔡素芬有一段关于装台的对话—— “人就是你给我装台,我给你装台” ,您怎样理解这句台词?

  张嘉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但同时也在为他人装台。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帮扶、相互取暖的关系,只有与亲人、爱人、朋友相互装台,我们的生活中才会充满光和热。

  记者:近年来屏幕上涌现出很多现实题材电视剧,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也有部分作品被观众诟病不真实、不接地气。在《装台》中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很吸引人,人物关系和情感走向也十分扎实,您如何理解这部剧对生活的艺术化还原?

  张嘉益: 《装台》的真实源自整个团队的努力,无论小说原著作者陈彦老师,还是这部剧的编剧、导演、摄影、演员等主创团队,都在尽自己所能打造一部精品之作。 《装台》主创团队大部分都是陕西人,我们对陕西、对西安非常了解、特别热爱。以我为例,我对自己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季节的温度都很熟悉,这是我创作的重要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要在《装台》中塑造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物。演员在表演上是没有止境的,要成为更好的演员,就一定得不断突破自己。演员最初的创作原材料就是他本身、他自己,每个演员都有自己习惯的角色类型和得心应手的人物样式,有时候迈出一步真的挺难的,但如果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演员就很难更进一步。

  大家都说“艺术高于生活” ,对于《装台》而言,演员们所要做的是重新“进入”生活。我们的生活包罗万象,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光芒,没有哪种表演的模式或者套路能够涵盖一切,所以我们必须得努力融入到剧中的生活情境里去,与自己饰演的人物产生共鸣,在屏幕上塑造特殊的“这一个” ,而不是再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