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传承佳话,一段吉州窑陶瓷变迁史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虽然已是冬天,跟大多数南方城镇一样,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依然天气宜人。11月14日,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开馆。这一天,已81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在女儿刘晓玉的陪同下,带领众人参观了博物馆。老人家精神矍铄,带着制瓷工匠特有的虔诚、专注与欣喜,对一件件馆藏作品如数家珍。

  博物馆坐落在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门前青砖铺地,旁边有一棵古樟树,一条古街串起对面的中国吉州窑博物馆,整个布局静敛古雅。“这个曜变作品,太难得了,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编号L-W- 11的玳瑁木叶碗跟前,人们啧啧赞叹。从彩绘瓷、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瓷到虎皮釉瓷等,虽然展陈的作品不多,却品类齐全。在景德镇大学任教、同样是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的刘晓玉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其实只占了父亲作品很小的一部分。

  在开馆仪式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陈永昊对刘品三研发、恢复和传承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吉州窑是中华民族传统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吉州窑今天之所兴,除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各级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因为有刘品三这样的领军人物持续探索传承。 ”

  在历史上,吉州窑曾经创造过辉煌。它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曾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等别具匠心的陶瓷产品,甚至有过“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木叶盏——内外均施黑釉,盏内放树叶,经1300度高温烧制后,树叶的脉络、形状印拓在盏内,盛茶而如叶浮在其上。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吉州窑陶瓷逐渐衰落。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启动了吉州窑发掘工作。在江西省博物馆工作的刘品三对发掘出来的瓷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当时全国各较有名的窑口都已恢复生产,唯独吉州窑还没有。这促使他开始了研发、恢复吉州窑烧制技艺的工作。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为了烧制吉州窑试验品,在自家烧饭的灶炉上烧制试验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住的还是筒子楼,父亲一做试验,楼道里到处都是烟,一度引起邻居的不满。只好在做成实验品后,小心翼翼放到菜篮子里,提着菜篮子前往工艺美术厂、南昌陶瓷厂等地找同学帮忙烧制。由于是搭烧,经常是好的实验品出窑后,都被工人们拿走了。父亲难过地说,你们给我看看,只要看看釉色的发色效果,让我知道下一步如何改进,就送给你们。 ”刘晓玉回忆,父亲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追求着自己的事业。

  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刘品三在省博物馆有了自己的工作间。虽然条件简陋,但已不用搭烧,不仅恢复了木叶纹瓷,也研发恢复了彩绘瓷、剪纸贴花瓷、虎皮釉瓷等其他吉州窑经典烧制技艺。从采泥、制瓷、配釉、彩绘、上釉,直到烧成等各项工艺,刘品三都能够一人独自完成。退休后,刘品三受邀到吉安县参与吉州窑产品开发工作,并继续在自家小仓库用电炉烧制陶瓷。直到女儿刘晓玉留学归来,一段传承佳话在父女间接力。

  2008年,刘晓玉从日本留学归来,毅然选择到景德镇大学任教,并在大学附近的湖田村建立了一间工作室。“在日本留学的经历,给我一个最大的触动,就是那边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所以我回国之后,就想从建立工作室开始着手,一方面可以给父亲研制吉州窑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借此逐渐形成吉州窑研发、烧制与推广的产业链。 ”刘晓玉告诉记者。从此,父女俩便一起搞吉州窑陶瓷的研发试验、产品烧制与推广,一个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课题出现了。

  近些年来,吉安县大力推进吉州窑保护与开发,大力培树优秀地域文化,推动吉州窑文化产业复兴。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如今包括吉州窑遗址公园、宋街、本觉寺塔、龙窟、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在内的相关布局正逐渐展开——从吉州窑景区到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了一系列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为了重建吉州窑陶瓷作为茶器具的文化生态,当地还恢复了宋代“点茶”仪式。

  在博物馆开馆后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工艺美术界人士就吉州窑陶瓷工艺及产业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吉安县委常委杨小成表示,刘品三吉州窑陶瓷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必将大大推动吉安陶瓷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吉州窑景区创建国家5 A级景区的进程。与会专家表示,刘品三对吉州窑陶瓷文化的热爱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为吉州窑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要把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建立完整的产业推广链条结合起来,使吉州窑陶瓷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