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老师讲起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我来说启发很大。如何进行技艺的传承?了解时代,了解年轻人和时尚潮流,都是必要的。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
在“中国民协会客厅”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传承人孙艳玲讲起最新流行的“国潮风”时,正在屏幕另一边接受培训的中国民协会员何雅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同样,当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会客厅”讲起“非遗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时,屏幕另一端正在聆听的中国民协会员也把自己的“点赞”留在了正在直播的中国艺术报客户端“聊天室” :“受教育,开眼界”“收获满满”“启发了自己从没思考过的问题” ……
这是近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的中国民协会员日“中国民协会客厅走进黑龙江”活动的情景—— “会客厅”设在哈尔滨,“客人”却来自四面八方——在方寸之间的“会客厅” ,有1 . 2万余名民协会员及民间文艺工作者观看了苑利、孙艳玲、于学斌等民间文艺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的讲座。对于习惯于参加线下培训的中国民协会员来说,“会客厅”打开了新的世界。
“中国民协会员数量较多,构成比较多样:既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从事民间工艺创作的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而他们的基本条件、经济状况、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如何加强协会与他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为会员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一直是困扰协会会员工作的难题。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民协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和实地调研,决定运用现代化网络科技手段,举办“中国民协会客厅”系列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拉近协会与会员之间的联系” 。
今年8月4日,在中国民协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民协会客厅”活动正式启动。首期会客厅以直播教学为主,陈连山、萧放、林继富等专家学者分别为中国民协会员开展网络直播授课。
第一堂课结束,会员反响强烈,在对此进行直播的中国艺术报客户端直播间,对这种授课形式表达新鲜感的评论“挤满”了聊天室:“跟以前的培训形式完全不同,觉得自己离专家们更近了! ”“民艺人有了自己的专题网络课,恐怕自己再也闲不住了” ……
“协会就像一棵大树,根基的牢固离不开各基层民协组织的发展壮大,枝繁叶茂更需要广大会员像伸展的枝桠一样延伸开来。 ”邱运华表示,与普通民间文艺工作者及基层民间文艺家建立稳定有效的联系服务交流渠道,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民协会客厅”就是“尝试拓展会员培训方式、服务会员”的方式之一。“通过网络平台的培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与中国民协心连心”是很多参与“会客厅”的会员的共同心声。
“依托会客厅系列活动,我们将努力拓展会员联络、服务渠道,在扎实会员基本功上下功夫,在突出工作亮点上做文章。 ”中国民协会员联络与维权处处长王森表示,未来还会将“会客厅”的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比如设置在民俗活动的开展现场、民间工艺作品的制作现场,让会客厅更有现场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