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育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教学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
“戏曲教育不但要培养我们的戏曲人才,还要培养观众。 ”
……
2020年是中国戏曲学院70华诞之年,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教学成果展演、戏曲非遗传承人专场演出连日来在梅兰芳大剧院开展,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本专科及高级研修班学员携湘剧、蒲剧、昆曲、黔剧、两夹弦、越剧、山东梆子、淮海戏、京剧、四平调、坠子戏、越调12个戏曲非遗剧种的经典剧目轮番登台亮相为母校庆生。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业内专家结合演出效果、剧种特色,围绕演出呈现、戏曲非遗传承人学习与工作的现状及职业发展,基层院团建设及非遗剧种现状、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交流。
北京国声京剧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杨秀丽原本只是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唱戏是她的业余爱好,此次展演,她和同事带来了京剧《四郎探母·坐宫》 ,杨秀丽正是因为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非遗高研班的学习,才走上了专业的戏曲道路。谈到院团建设,杨秀丽以国声京剧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据她介绍,国声从建团初期,团里的领导就把国声定位为具有专业化水准的非盈利剧团。团领导要求每个团员要入流入派,拜名师学艺。所以有很多团员都是京剧名家的入室弟子或者学生。杨秀丽认为,院团的建设、人才的培养、艺术功力的提升,是需要有准确的定位、好的方针落实,依靠大家一点一滴努力过来的。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学校到底怎么来办好,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研讨、展演等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说,“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三是经典与时尚相结合。 ”
针对此,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做了一个实验团,是“校团合一”方式,“所有的老师、员工一岗双职,既是教职员,也是演职员,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做这个学校。 ”钱江南说,在教学过程当中,学校会把经典剧目的一些内容放到课堂里面去,剧目驱动教学,并且把这些剧目以一条主线串起来,编成一个新剧目,起名为“魅力越剧” ,类似于“映象系列”或者“又见系列” ,把这台“魅力越剧”经常性地放在各个场合演出,用“校团合一”的方式对学生的训练非常有作用。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付梅接任负责四平调相关工作时,四平调剧种面临危机,当时剧团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开始只有5个正式的工作人员,后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的方式,包括整理资料、出版书籍、建档,同时恢复传统的四平调剧种优秀剧目,再加上宣传、鼓励青年人参加各种大赛,目前我们已经复排20多部戏曲,在一些省市,包括国家级的比赛中也得过很多奖项,特别是从2017年到2019年,已经连续8次进京展演” 。
“作为县级越调集团要想存活,必须自食其力、强化发展,仅靠政府帮扶远远不够,要打造精品、拓宽市场、扩大宣传力度,让大家对社旗越调多多了解。 ”曹绍营是河南省社旗县越调剧团的副团长,在他看来,越调事业发展传承靠新人,传帮带是维持剧种长久不衰的重要纽带,招聘新人、培育新人,是让剧团生存的重要法宝,“2020年我县戏曲进校园33场,举办越调非遗传承培训班一期20余人,这是很好的传承方式,通过培训让更多人接触越调、学越调、懂越调,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传帮带” 。
戏曲非遗剧种今后何去何从?业内也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说,在非遗领域,戏曲不是走在前面的,戏曲要有自己的立足点,必须要把眼界打开。“真的不要认为戏曲的非遗传承人有多少个国家级,有多少个省部级,我们有多么庞大,我们如何如何,在非遗的大领域里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完成交给我们的任务,具体地执行国家的这些职能,真的去服务人民群众,真的能够下到基层,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
姚志强认为,继续教育部,包括中国戏曲学院这几年坚持的都不仅仅是培养一个优秀的角儿,戏曲非遗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整代戏曲人整体的提升,“我们不仅仅发展京剧,我们更希望所有的剧种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有所提升。光角儿好不是真的好,得是整体水平提升。京剧好不是真的好,得所有的剧种都好。北京的戏曲人才要好,基层的人才更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