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作让“鹳雀楼”再“青春”
作者:本报记者 怡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创排蒲剧《更上层楼》上演

青年创作让“鹳雀楼”再“青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位史载不详的边塞诗人,一首意境高远的盛唐绝句,一座古今向往的鹳雀楼,引人无限遐想。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创排的蒲剧《更上层楼》近日在山西运城永济市上演。

  作品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贯穿始终,以王之涣三登鹳雀楼为线索,演绎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塑造了“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诗人形象,以“更上一层楼”为象征,抒写了其向高向上永不停息的报国理想。剧目的主创——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对唐诗、鹳雀楼、戏曲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出了当代的、年轻的诠释,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古老而又青春的故事。

  “在盛唐涌现的众多诗人中,王之涣是最神秘的。 ”编剧魏睿介绍,王之涣的作品仅存6首绝句,其中,边塞诗包括《九日送别》 《登鹳雀楼》 《凉州词》 。而新旧《唐书》均无关于他的记载, 《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因谤辞官,从军15年……人们仅能从墓志铭的寥寥数语中了解他的一生。正是无数的空白,为创作者留下丰富的戏剧想象空间。“王之涣诗歌千古流传,诗风独具一格,没有漫长的边塞生涯,没有丰富的从军经历,没有坎坷的人生阅历,不会写出如此大气豪迈的诗歌,不会有‘更上一层楼’的深刻人生感悟。 ”魏睿说,他研读唐代历史,了解王之涣时代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革等,将诗人的人生经历融入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力求写出诗中展现的精神境界。

  导演吴佳斯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视为全剧之“纲” ,期待以王之涣的报国之志和忧患意识的表达,折射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重现博大雄浑、慷慨激昂的盛唐精神。在吴佳斯看来,这一审美定位与蒲剧高亢激越、朴实奔放的气质是相契合的。吴佳斯表示,剧中鹳雀楼不仅作为蒲州的文化地标而存在,更是向上的隐喻,象征人的无止境的探索,要以剧中的表达,“拨开鹳雀楼厚重的黄河文化的外衣,提取它的人文底蕴,它是我们开拓进取的标杆,是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之‘楼’ 。 ”吴佳斯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在每个人心中建立起一座“鹳雀楼” 。

  王之涣的扮演者、青年演员南征从前一直演传统戏,从未演过新编剧目,在王之涣身上体现盛唐气象、诗人风骨、从军经历、士大夫心境等人物特质,令他感到巨大的压力,但他对王之涣的人生选择深为认同: “他的一生有着坚定的目标,有着自我的坚守理想的方式,他从军15年,我以自己17年对戏曲的坚守去理解他的坚守,可以找到内心的共鸣。 ”王之涣的三次登楼如何表现,让南征颇费思量,他说: “初次登楼,他满怀抱负。二次登楼,他的报国激情尚在,但因遭受诬陷,精神上不复少年,那种落魄感要在形态、声腔上表达出来。最后的登楼最为复杂,他受挫、入狱,几乎丢了性命,外在的表现上,有苍老、临终之感,但内心并不是奄奄一息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种希望激励了他,让他获得了又一次青春。 ”在南征心中,王之涣在精神上一直向上,而不是在走下坡,“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让他在生命将尽时,又像青年一样” 。

  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多年来一直以培养新人为己任。蒲剧表演艺术家、团长景雪变鼓励青年演员尝试各个行当、各种人物的表现。演绎王之涣的一生,是将小生、武生、老生等行当技巧融于一身的历程,景雪变要求青年演员“从人物出发” ,“心里没有戏,你的脸上、身上都没有戏” 。景雪变介绍,蒲剧《更上层楼》让青年演员挑梁,以中国剧协青年研修班成员为创作班底,编剧、导演等都是活跃在沪上剧坛的青年艺术家,为发轫、生长、流布于黄河岸边、黄土高原的蒲州梆子注入了海派文化气象。这部作品闪亮着青春底色。

  “ 《更上层楼》表达了人的一生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主题。鹳雀楼作为黄河文化的代表意象,这部作品为它找到了充满当代感的、古今相通的视角,既向传统文化回归,又在传统中作了现代的发挥与创新。 ”中国剧协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观看演出后说,青年编剧、青年导演、青年演员共同创演,是成熟艺术家不能替代的,“青年人演给青年人看,他们将来的演出就能够与将来的观众更好地对接。以青春的创作让戏曲多接受青春的观众,对戏曲的发展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