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著名编剧盛和煜、
刘和平、黄晖等畅谈历史剧创作——
历史剧也要观照现实
在两年一度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上,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在中国电视50年的历史中,历史剧为观众奉献了不少或厚重或富有趣味的作品,也是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的主要片种之一。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在出席此次金鹰电视艺术节的“中国电视50年”论坛时,在主题发言中说,中国电视剧呈现的独特风貌中的一点就是努力开掘历史资源,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表现爱国主义思想,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普及历史文化,梳理阐述历史规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如《努尔哈赤》、《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乔家大院》、《闯关东》等观众喜爱的作品。
但是目前好的历史剧的剧本还是不多,从这次金鹰节的剧本交易大会上可见一斑,引起大家关注的优秀剧本中,历史题材的基本没有。如何写出不俗套、不死板的历史剧,盛和煜、刘和平等优秀的历史剧的剧作家在金鹰节上畅谈了自己创作的体会,也传授了一些写作方法,不少青年编剧听后觉得获益匪浅。
历史剧不是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这是许多擅长写历史剧的编剧的共识,而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是中国一贯的人文传统。《雍正王朝》、 《大明王朝》的编剧刘和平说,一位英国的哲学家说过:“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他认为这句话点出了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基本点,写历史要关注现实。《恰同学少年》的编剧黄晖则说自己写这部反映毛泽东等伟人少年求学生活的电视剧的初衷正是为了探求当代的教育问题。他曾经把历史上最成功的教育范例作了列表,最后认为湖南第一师范的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师生最能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最终选择了他们为表现对象。
立意是历史剧动笔之前的难点。著名剧作家盛和煜和黄晖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主题提炼这一创作原则。盛和煜说,编剧对于主题的一种奋斗目标,就是要有别于其他人的作品,要有自己的设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不同于人家的东西。比如最近的《赤壁》,吴宇森想要表达的是从《三国》中提炼出的“义”字。这些东西提出来,就使得你的作品有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黄晖说,自己确定主题要满足以下几点:符合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观,人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都可以做到的即符合真善美原则的、在实际生活中严重缺失的、能观照现实的主题。
刘和平则把大手笔、大立意看作是剧作家取得成功的办法之一。他说,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要表明价值观,而他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力图贯穿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他举例说,一些描写国共两党题材的作品仍然沿用上个世纪50年代的观念和立意,这是他一直不能理解的。他正在着手写的一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电视剧,就是要表明是历史的意志选择了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这部电视剧要让今天的国民党看了也心服口服。这样的大立意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之一。他说,立意不是凭空想象的,郑板桥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落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写历史剧,要写出真实感。《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惯于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历史。他说,一个编剧深入生活后更重要的是深入情感,不要把自己的感情装到故事里去,而是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把自己的心与剧本中人物的心连通,与他们的感情连通。为了写《闯关东》,他沿着当年祖辈闯关东的路线采访,历时3个月,行程7000多公里。当他站在埋葬着数万闯关东人的坟地上,看见数万个坟头都朝着山东故乡的方向,他在心里说,爷爷、奶奶,我来了,我要为你们树碑立传。对于历史剧重在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刘和平认为是后者。但毫无疑问,一个从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编剧首先要把历史搞熟吃透,要深入历史中研究、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灌注到剧本创作中去。他说,这是“蚕的作品”,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绝不是桑叶,而是美丽的丝。
历史的记载更多的时候是语焉不详的,面对这样的题材又该怎么办?盛和煜说,写历史人物可以把人物陌生化,不是刻意写陌生的东西,而是编剧把观众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大家熟悉的那一面展现出来,这就需要去发掘人物的各种要素。如果让他来写《赤壁》中的诸葛亮,他就要让诸葛亮的头一次出场是一个挽着裤脚的乡野村夫的形象,因为他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由乡村知识分子转变为军事家的传奇人物。黄晖说,自己在写《恰同学少年》时,史料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都是大事记,谁也不知道当时的毛泽东是什么样。在他开始写作的头一个月里,没有写下一个字。他一直在逼自己忘掉毛泽东是一个伟人,逼自己回到1913年的长沙,在长沙街头看见一位刚刚从农村来的学生,这个学生还带着一点土气,这就是当年的毛泽东。黄晖说,他把毛泽东等人都当成普通人来写,这才成就了当下年轻人爱看的关于伟人的偶像励志剧。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