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谭盾的《茶》
作者:解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直以来,谭盾的名字,几乎是中国音乐时尚、前卫、现代与国际化的代名词。就在一年多前,谭盾的歌剧《秦始皇》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享受了一个作曲家的最高礼遇。因此,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谭盾的歌剧《茶》在中国首演,自然引起各方关注。两场演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上下三层座无虚席,在观众的热情期待甚至好奇中,《茶》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国内的原创歌剧新作,常常在首演几场后即销声匿迹。而完成于2002年的《茶》已经在日本等多国成功演出十几场。此次中国首演,舞台上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元素,画龙点睛又简单明了地点明了歌剧的时代背景,其运用的浅显、准确,成为《茶》中国版的一大特色。从题材到音乐创作, 《茶》,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歌剧《茶》的故事简单而深刻。该剧以中国茶文化为大背景,引出唐朝公主与日本王子一段因茶而生的爱情故事,简明而通俗。因为,歌剧的精华是大段的咏叹调,其中人声细腻而丰富的演唱,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成为歌剧爱好者的最大享受。过于复杂的剧情,不仅对作曲家用大段音乐抒发剧中人物情感造成局限,也会因为故事情节的难于理解而分散观众对音乐的注意力,妨碍不同接受能力群体对剧情的理解与感悟。当然,情节简单不等于浅薄,而是明了地揭示出浅显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次,注重歌剧唱腔的旋律性。剧情与舞美之外,音乐与唱腔是歌剧最重要的部分。而以最大观众群体的听觉审美为标准,音乐的旋律性是观众直接感受并引起他们兴趣的关键。歌剧《茶》主题音乐材料集中统一,人物唱腔设计、尤其男女主人公的主要唱段抒情而富有旋律性,使得欣赏《茶》的整个过程,基本是在音乐的享受中。甚至走出国家大剧院, 《茶》的主要音乐动机还能十分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相比较世界现代歌剧中一些探索性作品,谭盾在《茶》的创作中,表现了对歌剧体裁——这一以人声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形式有更成熟的创作理念。

  其三,西方歌剧中国化的核心在于“融”。歌剧源自西方,进入中国后如何“嫁接”为中国歌剧?这是每个中国歌剧作曲家最关心与着力的。歌剧《茶》唱腔总体感觉比较“洋”,但在很“洋”的音乐风格中,处处蕴涵中国京剧的韵味、昆剧的吟唱甚至高腔里富有张力的演唱……这些中国戏曲元素在《茶》中不是硬性地“嫁接”,而是将其中的味道和演唱手法,毫无痕迹地弥漫到歌剧中。乐队配器中大量色彩性乐器的使用,尤其是琵琶、鼓、锣、镲等中国乐器的运用,十分突出地显示了一个中国作曲家的音乐个性和风格。

  其四,音乐律动富于时代性。《茶》的音乐在诗情画意中,体现了淡定的禅意。谭盾运用大量打击乐与节奏性人群哼鸣,使抒情缓慢的音乐富有生气、动力,形成点线对应的韵律感,并恰到好处地将比较单一的音乐形象以节奏分割,营造情绪的变化。它使我们联想到生成于农耕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应该怎样变化为富有时代气息、为当代年轻人接受喜欢的作品。

  其五,创新观念不等于削弱音乐性。谭盾在世界上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最杰出作曲家的代表,但在国内,谭盾创作的另类交响乐——纸乐和水乐一直在业界广受争议。也许因为《茶》,国内观众对谭盾的“另类交响乐”,又有了一次直接的感受。平心而论,纸乐和水乐等非常规乐器的非常规音乐,给予笔者心灵与听觉非常生动鲜活的满足,丝毫没有人们概念中所谓另类音乐的鼓噪。不仅清新、悦耳,且非常切合歌剧主题与情节的营造,毫无标新立异的突兀或形而上地为观念而观念。谭盾在他的观念音乐中,依然坚守了音乐的美感,各种自然器物设计出的富有质感的天然音乐形态,模拟出风雨变幻、鸟语花香的自然情景,以歌剧主题融入音乐形态,又借助音乐形态深化主题,令观众在自然生动、惟妙惟肖、灵巧悦耳而富有生机的各种绿色原生态音乐形态中,不断体会对“茶道”真谛的参悟过程,享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然,《茶》并非完美无缺。这部戏无论在歌剧各种演唱组合形式如合唱、多声部重唱的运用和发挥上,还是各角色唱腔的设计上,应该说都还不够丰富和富有戏剧性。总体感觉,歌剧《茶》在唱腔设计上似乎还是有些“单纯”和“过温”。其次,此次歌剧《茶》中国版用英语演唱,大大影响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准确理解,成为国内观众因为语言不通而影响直接感受和欣赏《茶》之美好的最主要障碍。

歌剧《茶》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