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余力为导演的电影《荡寇》是今年唯一代表华语电影角逐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片子,该片于8月30日在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进行首映,颇受关注。说起余力为,印象中他的身份都是“贾樟柯电影的香港摄影师”。对于摄影师出身的余力为来说,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导演的身份,是因为“一直都有需要表达东西的欲望”。
余力为的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回国的华侨,曾在内地念书,1966年回到香港。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儿时一直住在新界的他对于真正的香港并不了解,那时的新界是一块大农业地,去市区要坐1个小时的火车。很多时候他对香港的观察就像一个外来移民,生活在这里却无法真正融入。“而香港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来讲却像是无根的飘萍。”余力为说,香港的很多人都是各地来的,一代代在这里繁衍,所以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身份定位的芥蒂,有许多复杂扭曲的情绪掺杂其中。虽然从教育和生活背景上余力为和贾樟柯有很大的差异性,但相通的电影理念和互补的经历使得俩人能更好的合作到一起。余力为表示,俩人的互补性还在于他对各个地方无根性的寻求和贾樟柯对于故土汾阳的汲取。“我第一次跟贾樟柯回到他家乡汾阳,我能看出他对那块土地的感情,那是我很缺乏的东西,既向往,又不明白,他给我的东西是我对自己无根性的一个补充。”
从1998年电影《小武》开始,余力为就一直出任贾樟柯的摄影师。2000年贾樟柯的《站台》,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为余力为将来执导自己的电影长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拍摄了《小武》之后,余力为第一次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出任了许鞍华导演的《千言万语》的摄影师。之后,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天上人间》进入了法国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一个导演拍一辈子电影其实都只在说一件事儿。”余力为说,从《天上人间》到《荡寇》,他所关注的永远是和他本身的生活经历相关的那群无根性人群。“《天上人间》之后我又拍了一些短片,但一直以来都想再拍一个长片。我2004年到了巴西圣保罗,这个城市给了我很大的冲击。那是一个看起来很熟悉的地方,跟香港很类似,城市有很多杂乱的结构,很多高楼大厦,只是比香港复杂10倍而已。这样的环境和气氛马上激发我想去拍一个亚洲人在圣保罗的生存状态的故事。”问到关于《荡寇》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时候,余力为说:“2004年在当地一个做假货买卖的华人,被巴西政府拘捕了,那个个案可以说是我这个故事的灵感,我在案子背后能看到的是人在异乡种种复杂的、难以名状的东西。”整部影片的主题探索是“人本身需要一个家,不单是地域上的家,也是心理上的家;每个人都需要有归属感。就算多么世俗的一个人,为了钱什么都做的人,最后他的精神归属在哪里?”余力为很努力去发掘一个世俗的人最后用死亡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缘由。
若问《荡寇》是怎样一部片子,余力为说:“从整体来说,我是寻求一定程度上商业和类型化的包装。包括我采用黑色电影的方式,用游走的影像渲染了很强的气氛。”对于第一次在非华语地区拍片,余力为表示一开始还是有点担心,因为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来自巴西,除了语言上的障碍还有工作方式的不同。巴西的电影工会影响力很强,每天拍戏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余力为说:“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有能力去支配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工作队伍,是对自己电影经验很好的累积。”拍摄《荡寇》对于余力为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虽然是一部非英语电影,但取材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使得这部影片具有了国际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