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疫纪念版音乐剧《假如》剧照
《假如》原本是一部极具市场潜力的喜剧音乐剧,为纪念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牺牲的人民英雄和慰问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该剧出品方艺通神州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人物的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改编了2020抗疫纪念版音乐剧《假如》 。轻松诙谐的剧情加上感人至深的主题,让《假如》成为一部笑中带泪的大戏。而艺术机构和抗疫一线医疗机构联手创作,也有着特殊的意义。9月9日起, 2020抗疫纪念版音乐剧《假如》首轮演出在北京市通州区文化中心连演6场。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组都不得不停摆,或者无奈放慢创作的速度。 《假如》剧组同样如此,原计划的演出时间被疫情的反复一拖再拖,最终使得原班底的演员因为档期等原因不得不与这部戏遗憾地失之交臂。无疑,这种尴尬境地也让《假如》剧组遭受重创,只好在剧组复工复产之后重新“招兵买马” 。从5月到9月,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导演郝博和原先剩下的3位“老演员”带着刚刚进组的新演员,从熟悉剧情和练习台词开始,然后是强化舞蹈、表演的训练,一点点地才让这部戏终以较好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
事实上,音乐剧《假如》的创作初衷源于制作人、编剧王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亲情孝道是值得弘扬的传统文化,但我们又不想用特别传统或者古板的方式来表达亲情孝道,而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喜欢这部剧,能够在欢乐的观演过程中有所感悟。 ”不过,在疫情期间,舍生忘死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使备受感动的主创团队有了新的想法,于是在原先的剧情基础上加进了抗疫的元素,深化了人性的主题。王瑜介绍,主创团队在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抗疫专家交流过程中,双方共同觉得可以把这次抗疫中涌现出的英雄作为人物原型植入剧中,以此表达文艺工作者对抗疫英雄的敬意,同时通过表现他们在生活中与普通人一样的困惑甚至苦恼,使得这些艺术化的英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王瑜表示:“在这次合作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华、感染内科专家李太生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几位医务人员一起参与这部剧的内容创作,特别是对于演员表演做手术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专家们都给予了手把手的指导。 ”据悉,在该剧的首轮演出中,出品方特别邀请了曾在抗疫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共同观看。
《假如》以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人民英雄”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两难抉择的故事。全剧在严峻的抗疫历史背景下,力求以诙谐欢快的舞台表现手法,彰显抗疫英雄舍小家顾大家的医德,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孝道。该剧通过巧妙的剧情结构设计,使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同一时空交汇,让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互相碰撞,借古喻今,挖掘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谈到创作体会,郝博深有感触,“在春节期间疫情暴发的时候,很多最美逆行者的相关报道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就想是否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将抗疫英雄的形象塑造在舞台上,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更真实地了解和理解我们的抗疫英雄和他们的真实人生。在创作过程中,张华医生以及几位专家来到排练现场亲自指导,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意见和修改建议,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抗疫故事。 ”
全剧穿插了父子两代人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的隔阂与误解,而遗憾的是当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大爱之后却已经阴阳永隔。青年演员郭岱鑫在剧中扮演呼吸科医生刘元亮之子刘子骥,他说:“我在饰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感触很多,在刘子骥的身上,看到了很多现在年轻人的影子。他们有过叛逆,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梦想,从一开始对父亲不理解和抱怨,然后慢慢地去理解父亲,但最后还因为自己的不珍惜而与父亲阴阳两隔。通过饰演这个角色,让我也成长了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角色打动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理解父母,珍惜父母子女之间最美好的时光,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