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剧场火起来
作者:楚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春节来临,北京朝阳区三间房乡的农民兄弟们可以走进属于自己的剧场观看演出了。近日,由朝阳区文委、区农工委和三间房乡政府联合创建、利用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北京首家农民剧场——专为农民开办、免费向农民开放的东村剧场刚刚开张,由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区委区政府、朝阳区文化馆举办的“浪唢呐”庆阳唢呐演奏会便在这里登场,让农民享受到了剧场演出的音响、舞美等效果,增添了观看演出的喜悦。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农民“看演出、靠下乡,看戏靠广场”的文化生活状态,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无启发。

  长期以来,诸如送戏、送电影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荟萃名家精品,给基层群众送去了高水平的文艺作品和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场演出、搭台唱戏也成为设施相对简陋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基本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的文化娱乐形式和设施已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些有着更好演出效果,在庙会、广场等场所又不易演出的舞台、室内文化活动,也越来越成为农村群众的渴望。东村剧场刚刚开张,就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搬进剧场,让群众享受到广场演出所无法比拟的演出效果,确实贴近了老百姓的心窝窝。

  不可否认,剧场建设需要资金,在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在广大农村普遍地建起剧场并不现实。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作为,通过利用现有条件去完善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这是现实之举,也是可行之道。比如说,东村剧场利用旧厂房改建而成,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广大农村,有条件的也许可以用旧厂房之类的改建剧场,条件差一点的可以完善一下文化活动室,或者在原有的民间戏台基础上做相应改造,使之既适宜演戏,也适合其他舞台演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设施的改造不是为改造而改造,而是在改造后又及时地引进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出,让“旧”改造成“新”,让“新”改造为“活”,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作品,让农民剧场“火”起来。东村剧场开张不久就把富有民间色彩的庆阳唢呐演奏会请进来,搞活了农民剧场,也给其他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因此,笔者以为,做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是关键。通过“物尽其用”,以更完善的“硬件”为文艺服务,给农村基层提供品种更多、效果更好、形式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基层群众的艺术视野,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对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