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行当要发展 人才培养是关键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孙毓敏、叶少兰、张学津、傅谨等京剧名家专家指出——

京剧行当要发展 人才培养是关键

在京剧青研班十周年汇演期间,叶少兰(特邀)、王蓉蓉分饰京剧
《西厢记》中的张生、崔莺莺 王梓丞/摄

  展演全国各地、持续4个月、荟萃30场精彩演出的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青研班十周年汇演将于本周落下帷幕。期间,除传统经典剧目、新编整理剧目外,各行当、流派经典剧目专场使京剧生旦净丑各行当都得到了较好的呈现。但同时,京剧行当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相关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缺行当不是京剧的福音

  “现在舞台上都是青衣,很少花旦,小生也少;还有老生,上来就是唱功老生,缺少做功老生;花脸呢,就是铜锤花脸,没有架子花脸;丑行就是武丑,缺少文丑,这些都是弱势行当。”在日前组织全国京剧武戏武打录演研讨活动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如是说。在孙毓敏看来,京剧艺术有着自身完整的体系,如果行当弱了,发展不平衡了,京剧表现就不丰富了。“我现在最害怕的,就是行当不均衡,京剧队伍被肢解了。”

  着眼于京剧整体的协调发展呼吁对弱势行当的重视,可以说代表了部分艺术家的心声。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表示,行当分支表现的是不同阶层、年龄的人物形象,这是前辈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每一个行当门类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法和表演程式,京剧要发展,生旦净丑都不能少。他说:“比如小生行当是表现青少年的,中间又可以分出雉尾生、扇子生、冠生、穷生等,又可以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如果行当弱了、少了,没有了对青少年的表现,京剧就少了人物,题材表现也受到了局限。”

  在京剧行当的舞台呈现上,唱功多、做功少可以说部分体现了行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叶少兰认为,在演出市场上,京剧做功行当的挖掘不够,因为机会少;舞台上还是以唱为主,比如老生、青衣,唱的本子也多。“缺行当不是京剧的福音,我们应该重视艺术规律,探索京剧整体的发展,比如在重视唱功行当之外,也要重视以表演为主的行当。”他说。

  行当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对造成唱功多、做功少、行当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京剧界各有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理论家傅谨看来,京剧行当发展不均衡,各行当在舞台上呈现的程度不一样,这跟行当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比如说老生行当,其实京剧的成熟就是以老生行当的成熟为标志的;后来就是四大名旦,旦角也跟着成熟起来了。相比而言,老生行当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其他行当所无法比拟的。追求京剧行当发展的均衡齐整,其实是一种比较理想主义的态度。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主流观念不太强调戏曲的娱乐功能,而过分强调政治功能,丑行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历史地看,这在美学上是有偏颇的。比如朱世慧,唱那么好的丑角,连他都想转行了;而目前京剧丑行的确也面临着危机。小生行当的发展不如老生成熟,尤其是过去我们的主流观念对小生的唱腔和声乐处理方式有看法,有争议,不少演员不得不对用小嗓的唱腔做了调整,这些特定的美学倾向,现在看来是值得讨论的。”傅谨说。

  对京剧行当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傅谨说:“过去京剧传播主要靠剧场,现在剧场逐渐走下坡路,不少京剧表演逐渐通过影像方式来传播。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有忽视做功、夸大唱功的倾向,而且对念白也不太讲究了。相对而言,不同流派的唱腔都好积累,也好继承;京剧做功比较难,不好积累。演员在上了年纪之后,唱腔还可以提高,但做功必须在年轻时就有较好的基础,否则上了年纪,某些动作就学不来了。”

  除此之外,演员舞台作用的削弱,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傅谨表示,编导力量在膨胀,演员作用被削弱,演员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就弱了,许多动作上不去,更谈不上积极的创造了。于是一些演员就变成了演戏背戏,表演出来味道就变了。对此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颇有同感,他说:“以前的京剧舞台往往以演员、以角为主,比如荀慧生,他上场怎么进、下场怎么出都包含了他的个性创造,许多动作是少不了的。可是现在多以导演为主,一些台步、圆场等做功动作被减少了,演员的个性表演也被削弱了。”

  同时,张学津也认为,京剧行当的发展不能从人为的角度去刻意要求齐整。在他看来,行当发展有它的自然生态,引进一种竞争机制对京剧发展不无好处。他说:“京剧要有角,但并不是舞台上唱15分钟评了奖就是角了,真正的角既要有一批人捧着,还要能养活一批人,有一大批的观众。京剧行当要真正出彩,就要出人才,要有自身艺术的提升,有竞争的机制。”

  增加演员的舞台实践很重要

  尽管不同的着眼点引发不同的看法,但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却是业内一致的观点。叶少兰表示,京剧发展要有角、要靠角,一方面京剧演员自己要努力,另一方面全社会要重视。在他看来,演员自己努力,就是要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地演好每一出戏,每一个京剧人都要抱着为京剧艺术负责的态度,去继承创新。“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性,缺一不可,不要认为京剧行当有大小之分,像话剧《茶馆》,有的角色只是过台的人物,认真表演了也是很出彩的。”

  要培养出优秀的京剧人才,离不开丰富的舞台实践,对一些仓促排演的京剧演出,张学津颇有些看法。“一部真正的好戏就得精雕细刻,否则就不是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张学津说,对青年演员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学,光会了还不行,还要通要精,最后达到化境。“现在京剧发展最主要的不是创新,而是一线的青年演员要抓住有利条件和青春年华,赶紧继承。”傅谨则认为,给演员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是当务之急,因为学校只能教规矩,不能教创造,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增加阅历,增长经验,进而丰富和发展京剧的行当表演。

  各种形式的挖掘和探索,也备受专家的肯定。叶少兰说,这些年,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青研班做了很多工作。像空中剧院,就挖掘出了几十台现在舞台上很少见到的剧目;而京剧青研班演出对每个行当都有所兼顾,一些冷门戏也在舞台上得到了呈现,也是很好的实践;再就是音配像工程,挖掘了四五百个戏,让后人看到了、学到了文化遗产。比如过去京剧里有“小三戏”:小生、小旦、小花脸,里边有不少有待挖掘的经典,有许多非常脍炙人口的剧目,生动、幽默,民间色彩很强,把它们挖掘出来,对推动行当发展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