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热播的一部婚姻题材电视剧中,某位主要人物在荧屏之上出现时,时常烟不离手,吞云吐雾忙个不停,整个屏幕似乎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引起了不少观众的不满。而类似“烟缭荧屏”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涉案剧中。主人公(往往是刑警队长)在案情难以进展的时候,在冥思苦想之际,指间也往往少不了一根烟卷在徐徐燃烧。
或许,在影视作品当中,把香烟作为道具引入,对于塑造人物、烘托剧情,有时是有其特殊作用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电视媒体所面对的观众当中,还包括了青少年人群。主创人员在追求作品艺术质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过多的此类镜头,也会对这些观众带来误导,把剧中人物的吸烟当作追求时尚、叛逆的标志来加以模仿。而且,即使不去刻意模仿,众多影视作品中吸烟镜头层出不穷,也会让青少年处在一种“吸烟无所谓”的生活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香烟的危害失去警惕性。而青少年自控力较差,更易受到环境影响。
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北非谍影》中,著名影星鲍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堪称经典。不可否认,他手中的一根香烟对塑造这一形象是不无帮助的。但是,“烟雾缭绕”的影视作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美国一家癌症研究所的报告中称,1/3-1/2的青少年是在看了某部电影后学会吸烟的。目前,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或正在计划对影视作品中吸烟镜头给予一定的限制。例如,美国电影协会就在计划将含有过多吸烟镜头的电影定为限制级。可见,艺术创造的自由固然应受到尊重,但任何自由都不应没有限制,某些情节、场景一旦有可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制作者就应把社会责任感放在第一位,“角色需要”、“情节需要”决不能成为社会公德所不提倡的行为登上银幕、荧屏的借口。在这方面,受到很多观众喜爱的韩国电视剧就值得我们学习。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等剧集中,众多男性角色都各具个性,刻画到位,但其中并没有“瘾君子”吞云吐雾的镜头。
据近期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吸烟人群开始吸烟的年龄已经从22.4岁降低到不足20岁。而在中学校园,高中男生吸烟的比例更高达45%。所以,影视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社会现实和自己作品所要面对的观众的实际情况,不但要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贯彻到作品的主题性内容中,还要把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于每一个细节当中,而对于某些可能导致不良社会后果的细节,更要清醒谨慎地加以审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