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网络流行语收入《新华字典》担忧
栏目:第一评论
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隔9年,修订后的第12版《新华字典》日前发布。这部启动编纂70年、经过多次修订、目前印行超过6亿册的日用工具辞书,由于它的独特功用及普及程度,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关注点之一,就是增添了哪些新词。据媒体报道,这次增添的新词竟达到100多个,像“粉丝”“点赞”“截屏”“二维码”“卖萌”等都收录其中。网络流行语入选引来人们“围观” ,也自然成为一道独特景观。

  网络流行语进入《新华字典》这部堪称“国典”的基础性工具辞书,每次都会引起争议。早在2011年,第11版《新华字典》收入“房奴”“车奴”等网络流行语,以及2016年有关方面表示《新华字典》手机版将收录网络流行语时,就产生过相关的讨论。有人提醒,“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语言,包括了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而这种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不宜一股脑地纳入到《新华字典》之中。此次第12版《新华字典》发布,人们在“围观”之余,有的网友也发表了意见,认为《新华字典》应该保持它的绝对权威性和严肃性,网友自创的词汇怎么能收录呢?可见人们对日常词汇的规范性使用,对网络流行语可能滥用并误导使用的问题是比较关切的。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毫无疑问,这与《新华字典》作为全民普及的基础性辞书的“国典”地位密不可分。它在汉语使用的规范性上,有着特殊的权威地位,特别是在基础性教育中,“网生一代”孩子们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对于包括考试在内的语言使用,若无规范的、权威的标准而任其在网络流行语中“撒欢” ,难免让人担忧。一些网友不太认同收录网络流行语,是出于类似的担忧与好意。但话说回来,除了正视《新华字典》对于汉字语言的规范性使用上的权威性、严肃性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历次的修订都代表着一种与时俱进,反映出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及时代生活在语言文字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坚持规范性、严肃性和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恰恰是一部全民使用的基础性辞书应该具备的属性。

  这符合语言文字的发展流变规律。如果完全停滞不前,现在的人们还在使用古代用词规范,几乎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前的白话文运动前后,汉语中大量引入了外来词并且文白夹杂,经过大浪淘沙,最终才有了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因此,完全不必为网络流行语进入《新华字典》而过度担忧。事实上,它的每次修订都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在选词释义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研究讨论。在笔者看来,像《新华字典》这类辞书,不仅要看到它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使用的功能与价值,还要看到它收录的字词及释义所承载的时代文化内涵,只有兼顾了两个方面,它才是一本脉动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字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方式及特征,网络流行语并不因为“网络”二字而与以往任何时代的流行语有太大的差别,而流行语恰恰是最能代表社会生活内容的大众语汇。由于传播载体的局限,过去有很多流行语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如今在某些偏僻的文字记载中偶有记述,人们往往要费很大功夫才能查证出它们的原义。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会渐渐经历淘洗,精华沉淀,但很多用语依然会存留在各个角落。一定程度上,收录网络流行语进入《新华字典》 ,既起到了“存档备查”“说文解字”的功能,也能够较好地让人们了解一个特定时期的语言方式、回溯当时的生活原貌。比如,早些年大家在聊天中大量使用各种字符、字母组合的“火星文” ,现在这类文字已经很少见到了,取而代之以各种表情包和动图,可见时间会淘洗、会沉淀,但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及人们逐渐视觉化的表达演进,却是显而易见的。

  让一本民众广泛使用的基础性工具辞书既规范通用又始终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时间往往是语言演进规范与否的重要标尺。从《新华字典》时隔9年再出修订版来看,这个时间差可以说是考虑到了语言沉淀的过程,又兼顾了时代特质,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与此同时,众人“围观” 、网友讨论等形式,也为这部“国典”的编纂提供了参考。担忧也罢,点赞也罢,都代表着人们对语言文字发展的关心和热情。这恰恰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始终文脉延绵、汉字语言不断演进发展至今,中文仍拥有世界上最多使用人口的重要原因。不断规范使用,不断吐故纳新,“国典”应当如此,而时间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岁月化作有温度的时代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