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找到与年轻人的文化共鸣
——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戏曲艺术传承传播的思考
栏目:观察
作者:冯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各行各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文艺演出行业的冲击尤为剧烈。今年上半年以来,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协力同心抗击疫情,采取快速科学的应对策略,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7月20日零时起,北京疫情防控等级降为三级,北京市制定帮扶政策,有序推进演出场所复工复产。

  据公开信息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演出市场总规模达到514亿元, 2020年原本是演出行业公认的“大年”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演出行业驶入了史无前例的停摆状态,艺术表演团体及经营性剧场的经营性收入归零。国内88 %的艺术表演团体是民营性质的,特别是民营性质的演出经纪公司和票务公司占绝对多数,这类企业对市场依存度高,而市场化程度越高,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就越大。不少演艺机构和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面临倒闭,众多从业人员苦苦坚守甚至失业。

  演艺行业是以演艺作品的创作、表演、销售及消费所构成的产业体系,在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传统戏曲文化行业在其中占据重要一席。艺术院团是以演出为中心环节,通常人员高度聚集,其呈现形式与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是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许多艺术院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

  近期,中国国家京剧院开通官方抖音号,有计划地通过平台推出优秀青年演员。在这样一个年轻人汇集的平台上,青年演员与年轻人以新的方式交朋友、聊艺术、传播国粹、品鉴经典、展示成果、交流互动,收获不少粉丝。让传统戏曲以这样的方式和网友在线上见面,不仅为优秀青年演员积累了粉丝,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也让很多原先并不了解京剧艺术的年轻人,因为了解进而热爱,并主动向优秀传统文化靠拢。同时,长期关注国家京剧院的广大戏迷也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院团的艺术动态,持续关注院团发展,维持互动;知名艺术家的戏迷粉丝团更是按捺不住,频频在抖音上点播唱段,以弥补无法走进剧场观演的遗憾。

  为应对疫情给线下演出行业带来的影响, 3月,北京京剧院借助网络平台推送了《龙凤呈祥》等12部传统大戏;天津京剧院5月23日首次尝试以付费方式“云直播”经典大戏《杨家将》 ,当晚直播间浏览总量突破2万人次;上海越剧院和上海京剧院分别于3月20日和26日晚,在“演艺大世界·云剧场”亮相,观看人次逾170万;广东粤剧院策划推出“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 “粤剧经典在线”等系列线上活动,与各大直播平台联手合作,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线上直播晚会,仅“粤韵online”系列线上演唱会,全球在线观看就累计超过500万人次。这种探索和实践,为新时代戏曲传承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途径与方法。

  疫情之下,戏曲人和戏曲院团的创新实践涉及人才培养、练功排练、在线播出、直播互动等各个方面,并借助互联网引发超过预期的传播效果,给处于疫情中的人民大众、万千戏迷带来了足以抚慰心灵的艺术之美,丰富了居家抗疫的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社会各行业复工复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演出市场虽然暂时还不能全面复工,但是艺术院团可以利用好这段“空窗期”在创作上狠下功夫,锤炼剧目,精雕细琢;演员要结合剧目创作,反复打磨角色,以求在疫情后以深入人心的表演打动观众。此外,在剧目宣传、人才培养、演出营销等方面,都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戏曲艺术传播的全网触点、全体互动。经此一役,戏曲人要有危机意识,做多重预案,以求能够迅速应对全面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反复时的种种突发状况,降低疫情对传统戏曲行业的冲击,尽可能保证戏曲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

  疫情之后,戏曲行业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线上线下演出的双线作战,如何促进二者的互相平衡和补充,值得更多的艺术机构展开积极的建设性探索。但是,无论是剧目创作还是登台演出,戏曲都需要主创、演员、乐队、舞美等多部门协调融合,尤其是线下合成必不可少,这也是线上演艺取代不了的。

  不得不承认,传统戏曲借助互联网实现了以往剧场演出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戏曲人应该及早谋划,在平台建设、渠道拓展上发力,合理调配演员,结合年轻人的兴趣点,通过各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推动戏曲走近年轻人,并参与传统戏曲在网络平台传播、导引、教学考评等工作,吸引、培养年轻观众群。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戏曲,只是因为不了解,这也是过往戏曲传播推广中的缺失所在。借助互联网,找到与年轻人的文化共鸣,传统戏曲必将能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