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
作者:宁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前不久,笔者在桂林观看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实在为这台规模宏大、构思新颖的演出所倾倒。这台演出以阳朔十二峰为背景,以漓江水为舞台,以电影《刘三姐》中广为流传的民歌为素材,采用现代声光技术,用歌、舞、乐将广西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呈现给观众,让人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中体验如梦如幻的情景。

  但美中不足的是,演出中间出现了一段男女声对唱的流行歌曲。仔细一听,原来取自电影《刘三姐》中非常著名的一段。这一段改为流行歌曲加通俗唱法,与整台演出风格极不协调,就像一幅精巧的绣品,打上了一块粗陋的补丁。

  与笔者一同观看演出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其中包括几位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很多人都认为,此处可谓整台演出的败笔。编导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让演出更有现代感、时尚感,以吸引更多青年观众喜欢的缘故。但大家同时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台演出,有它的总体构思和特定风格。《印象·刘三姐》是以它富有韵味的民歌和充满民族风情的表演吸引观众,观众也是冲着这一点而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是可以的,但不能有损它的整体风格。《刘三姐》中的歌曲,早已脍炙人口,让人百听不厌,堪称民歌经典,要作改动,必须慎重。这台演出动用了600多名演员,除个别主要演员外,全部都是当地的村民、渔民。他们的表演,无论是对歌,还是合唱,都很质朴,都很“原生态”。正因为此,流行歌曲在这里才显得那么不贴切、不自然。

  再者,在艺术表演类别日益细化、观众队伍逐步分流的当今,不同的艺术品类,欣赏的场地也有所不同。若要听流行歌曲,小则可到酒吧听驻唱乐队乐手演唱,大则可去体育场馆观看著名歌星演唱会。何苦让大家在这里不能完整地欣赏“刘三姐”呢?

  同时还应看到,如今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原生态”,民族艺术日益受到大家的欢迎。如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各地巡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古老的昆剧《牡丹亭》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演出,也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追捧。

  听当地朋友说,《印象·刘三姐》开初曾有一段女子独舞引起过争议,甚至有网民责问:“难道大师要靠脱衣舞招观众?”后来创作者对这段舞蹈进行了修改,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段一群少女的出浴舞蹈,清新自然,健康洒脱,很富美感,是整台演出的一个亮点。这说明不能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过分的媚俗是不可取的,否则会适得其反。毕竟,美才是人们永恒的追求。